生猪产销区背后的纠葛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猪,养殖,产销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14:57
作为生猪养殖和消费的最大国,猪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为方便起见,业界习惯把生猪的生产和消费区域分为产区和销区。产区付出人力和土地生产猪肉,销区按市场价付钱买肉吃,理论上是公平交易、互惠互利,买卖完成后还要客客气气道声谢。
然而近年来却屡屡从产区传来抱怨,认为产区在产业转移中分到的是“骨头”,承受了环境压力,却因为农产业的低附加值难以在经济上跟销区匹敌。而销区却往往以买家(消费者)自居,认为自己在市场经济环境付出相应的价钱购买商品,公平合适,不应再有额外义务。
在产销区的博弈中,有少数比较有经济实力的销区陆续出台反哺政策,以保证猪肉供应的数量和品质。但在城市化、工业化大潮中,多数生猪主产区还是感觉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感,直接的反应是提高了养殖业的准入门槛,加紧环境治理,给产业转移加压。
这场因经济、环保、土地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产销区纠葛也越来越明显地浮出水面。
产销区的调整和演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处于国家计划管制之下,市场化的生猪市场尚未形成。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生猪价格开始由市场决定,并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供需变化和价格波动。与此同时,生猪生产日益向今日所谓的“主产区”集中,原先本地生产、本地流通和消费的单一渠道也被跨地域流通取代,跨区域调运也随着市场需要和交通条件的允许而广泛出现。产销区的格局由此出现。
由于地理和资源的原因,中国生猪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一带,囊括了全国主要的生猪生产省份。根据中国2008-2010年生猪优势区布局规划,中国生猪主产区可划分为中部优势区、西南优势区、沿海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四大区域的共性是饲料资源丰富、自身消费量大或靠近大消费区、有较大的农用土地进行生猪生产。
其中,中部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省226个基地县,其生猪存栏量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该区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资源丰富,而且消费市场容量大。东北优势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256个基地县,其生猪存栏量和产量占全国的8%-9%,该优势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饲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生猪加工业相对集中,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区。
沿海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4省55个基地县,其生猪存栏量和产量占全国的14%-15%。沿海优势区是中国传统生猪主产优势区,该区域靠近港澳、东南亚等传统猪肉贸易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西南优势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5省(区市)126个基地县,也是中国传统的生猪产区,该区域大多数地方为丘陵山区,是发展生态养猪业的重点区域,其生猪存栏量和产量约占全国的25%-28%。
受经济、环境、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主产区的区域布局正在剧烈调整,从全国来看,上述的中部、东北优势区比重提高,而沿海区域和西南地区在下降。局部来看,各省市内部的也因各自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需要作或大或小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产区的生产负荷越来越大,销区的生猪自主供给率日益萎缩。在这一趋势中,产业配置造成的产销区纠葛渐渐图穷匕现。
产区的怨言
产区的诉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呼吁,一种是抱怨,其中呼吁的相对积极,表现为期待国家和销区给予更多的体谅,能够以“工业反哺农业”,共谋发展;而抱怨的则相对消极,认为养猪不带来税收,反而带来环保的烂摊子需要收拾,甚至要地方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于是视养猪为累赘。
养猪业是不是累赘?肇庆市畜牧兽医局总兽医师梁柱林认为要客观评判:“养猪业在三农中比重大,对肇庆市这样的传统农业产区,发展养猪业对促进农业人口就业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好处,而且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也决定了产区有一定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不过话说回来,要强市仍需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所谓无工不富,无农不稳。”
作为广东省的传统生猪主产区,肇庆市近几年来在绝对产量有出众的表现。梁柱林介绍,肇庆市于2014年上半年完成218万头的生猪出栏量,2013年出栏419万头,其中除了40%自销以外,60%供应到以珠三角为主的销区。
荣誉归荣誉,代价却是显而易见的。行家介绍,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100公斤重)的生涯里,大约要产生400公斤粪、800公斤尿和5吨污水。将这个数字乘以419万,就是肇庆市需要面临的环保压力。更不用说与此同时产生的无税收、用地多等机会成本。
梁柱林介绍,近年来因产业转移来肇庆养猪的比比皆是,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几年,增城、博罗、东莞等地养猪人蜂拥而至,原则上符合条件的就给养,但梁柱林也坦率透露——养猪业这一原先颇有热度的招商引资项目渐渐有降温的趋势。其他产区的情况也或多或少与此雷同。
对于生猪业而言,产区的不满,后果很严重。成立一家猪场就像打“十八铜人阵”一样要通过层层关卡,每一关几乎都具有一票否决权。“选址之后要先征得当地村镇的同意,然后在畜牧主管部门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再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接着还要在国土管理部门报批登记农业用地,到环保部门办理环评,如果涉及山林的需要到林业局报批……”梁柱林拆解开办猪场的流程时介绍,其中又以环评为难点中的难点。
探究产区对养猪业不理解的根源,梁柱林如此分析:“一方面是个别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理解问题,忽略了养猪这一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面对国家出台的发展生猪产业政策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的压力,一些财政收入比较困难的区域确实显得力不从心。”
不受欢迎的补贴
梳理近年来国家对农业主产区的反哺措施,实际上为数不少。以生猪产业为例,有2007年开始实施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7年起步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能繁母猪补贴”,以及“良种补贴”等。
不过,貌似这些政策还不足以讨得产区的欢心。“从国家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也许觉得生猪业已经很受宠爱了,但从产区的角度看,这些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总的收支上讲,生猪养殖过程中不产生税收,上下游产业的税收也很少,连饲料业都免征增值税了。因此多拿一些国家补贴又有什么过分呢?”一位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这样阐述产区观点。
纯粹拿钱、花钱的政策当然多多益善,产区往往觉得“尚缺”。而要自己掏腰包的补贴政策,却让产区觉得“多余”。比如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横空出世,最初50元/头后来升至100元/头,其中中东部地区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负担60%,地方负担40%,区域内有微调。
以一个年出栏量150万头,母猪存栏8万头的生猪调出大县为例,如果地处东部地区,就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全额补贴资金,也就是800万;如果地处中西部,也要由自己出40%,即320万。对于一个富裕的东部县市,800万不算多,却似乎给产销区不平衡的程度加了一把火;如果是一个不那么富裕的中西部县市,320万往往就是一笔巨资。这笔补贴延迟发放、打折发放的情况层出不穷。而有不少养殖户判断,相对于一头母猪近2万元的投入,100元/头的补贴微不足道,100元事小,但为了这笔钱伤了产区的积极性却事大!类似的政策便被认为“多余”。
既然养殖中的环保因素是问题的重点,那么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一些由第三方和农业主管部门配合实施的支援措施更切实际。2014年初,一份《2014年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发到广东省各农业主产区的主管部门。对合乎条件的生猪养殖场,生猪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粪污)物治理最高补贴为环保设施所需投入总额的65%。“而且这笔贷款并不需要养殖户偿还,是由省财政负责还钱,目前肇庆市已有12家猪场申请并入围。”梁柱林介绍肇庆情况时说道。
据悉,上述治理项目在资金发放、项目采购计划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严禁,甚至还建立了项目考核激励机制,即对市、县、镇、村完成项目目标任务的,予以激励补助经费。资金用对地方,养殖户能获益、主管部门的功劳苦劳也被虑及——这种制度设计也许可以为今后的反哺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菜篮子”:产销区之间的博弈
借鉴于市民吃菜吃肉方面供应不足的历史,从1988年起,中国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而这一工程是由市长来负责的。时至今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还在延续。农业部2013年发布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指导规划(2012-2015年)》进一步显示国务院、农业部对这一民生工程的重视,该规划要求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推动将“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产品质量安全等纳入考核范围,且要求加强产销衔接等工作。
对于销区而言,具体的工作无疑是保证“菜篮子”的供应数量、质量和价格水平了。梁柱林分析:“这是销区愿意多付出一些代价保障供应,做好产销对接工作的动力之一。”据悉,在产销对接工作中,销区的主动性在这几年明显提高,肇庆市已与一些销区建立稳定的合作产销关系,比如2012年中山与怀集建立合作,中山为每头生猪的供应支付5-10元/头的补贴,而广州市跟肇庆市建立的合作关系条件更优厚一些,为15元/头的补贴,直接到达养殖户的账上。
作为广东省内销区主动对接产区的先行者,东莞市自2006年开始探索和实施产销联建工作,据东莞市生猪产销联建工作协调小组出具的数据显示,东莞市先后与7省43个市县生猪产区建立生猪产销合作关系,生猪供应主要来自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及省内的19个市县,累计认定了13批553家生猪定点供莞基地,基地猪场(包括基地下属猪场)达到1400多个,年供莞生猪能力达908.55万头。对于供应东莞的生猪有相应的补贴措施(具体由协商而定)。
有趣的是,对于这部分工作,产销区两方面都觉得不能从道德的角度将此定义为好人好事,而认为是利益上的各取所需。貌似强势买家的销区,在近年来生猪供需变化剧烈、价格波动而自给率逐年降低的现状面前,不得不花更多精力打通产销脉络,保障本市的吃肉需求。
主管东莞市生猪产销工作的经信局负责人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只有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能仅仅看到目前生猪生产可能给环保、用地和税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市开展生猪产销联建工作,为省内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生猪销售开辟了出路,为当地农村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此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产区也有自己的考虑,一位产区官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平时还好,供应紧张的时候,销区市长就要着急了,所以作为经济发达区,不差那点钱(补贴资金),这是利益需要,不能认为销区会愿意主动承担产区的生产代价;而产区一时也不可能一下子拥有发达的其他产业,基础产业不可能扔下,因此只有尽量把产区工作做好,找好农产品出路,卖个好价钱了。”
产区的出路
2013年,中国生猪出栏总数达到71557万头,外加进口猪肉58.4万吨,剔去微不足道的出口猪肉数量(2013年1-10月,中国出口猪肉数量约为6万吨),绝大多数猪肉产量为中国庞大人口所消费。而这71557万头生猪出栏的压力就放在生猪主产区的肩上,涉及粮食安全和民生大计,无论生猪产业如何调整、转移,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总量都不会明显改变。站在这个角度,产区唯有承认现实,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
产区的出路在哪?肇庆市畜牧兽医局总兽医师认为在于自助:“不同区域的条件不同,要珠三角(这类区域)去发展养猪也不现实,作为产区只有练好内功,做好环保工作、降低成本、做好防疫工作和生产管理,促进产业升级。”也有专家学者提议产区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业附加值,这类经济学办法亦可借鉴。
“工作是要照做的,但嘴里也不能闲着,毕竟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嘛。”另一位产区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认为产区不能做无名英雄,多表功、多哭穷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算是一个符合“国情”的出路。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