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猪业公会:有活动才有凝聚力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泉州,猪业公会,生猪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15:10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现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住人口829万人。泉州依山面海,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19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统计数据显示,泉州2013年肉猪出栏量239.15万头,同比下降3.0%。年末生猪存栏数151.33万头,同比下降2.0%。据介绍,全市母猪生产存栏量由2010年的8-9万头上升至目前约11万头。目前,泉州沿海区县、市中心城区养殖量逐步压缩,养殖重心向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方向转移。其中,南安市是泉州生猪养殖最集中的养殖区。
提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人们想起的可能是港口泉州、华侨之乡,还有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亦或是晋江鞋都、石狮服装城。而在养猪业,同行们更多说起的是泉州养猪行业同业公会。
早在2013年中国生猪业风云榜评选中,泉州猪业公会作为“年度活跃猪业合作组织”候选项之一,曾以2951票的人气位列公众票排行第二,一度引起业内人士关注。
今年7月,农财宝典记者在福建开展环省调研,期间专访了泉州猪业公会会长林少槐。他自信地告诉记者:“你在福建省各个地方,只要跟同行提起泉州猪业公会,他们肯定会说这个公会凝聚力强,活动搞得不错。”
记者在厦门、福州、南平、龙岩多地走访中确实从不同行业人士口中得知,泉州猪业公会多被同行人士认可,会员之间少有欺压抬杠。南平市猪业协会会长罗永谋为泉州猪业公会能经常组织会员外出交流而点赞。龙岩市动保经销商陈辉也告诉记者,泉州猪业公会管理规范,号召力强,在业内口碑不错。
更注重发挥民间力量
泉州养猪行业同业公会,前身为泉州市养猪协会,已有十余年历史,2008年7月由泉州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同时更名为公会,林少槐担任公会首届会长。
协会更名为行业同业公会,更注重发挥民间的力量,体现政府权力的下放。林少槐告诉记者,2008年7月公会成立之初有会员140多人,现在210多会员,泉州规模户已基本入会。会员主体为养殖户和农牧企业,占比80%,这是同业群体。其次,还有养猪业上游饲料商、供应商、厂家、原料商、设备商,下游批发商、经销商等入会,真正体现了行业性质。
“因为公会会员之间不存在竞争,大家喜欢聚在这个平台上聊天,交流猪病防治等技术问题,就像兄弟一样。”公会秘书长张雄鹏介绍说,现今公会鼓励养殖户加入,有一定规模且有一定养猪经验的养殖户都可以加入。
随着公会会员队伍的壮大,会员内部之间交流变得更有建设性,公会成为政府与养殖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可以说,猪业公会与政府的沟通是很畅通的。”林少槐告诉记者,2014年上半年行情低迷,猪业公会及时向主管部门反馈了养殖户经营困境,今年4月份,公会向市政府递交了请求尽快出台措施扶持规模养猪企业的请示,并积极为谋求出路建言献策。
听到呼声之后,泉州经贸委、财政局、物价局、农业局等部门及时专门为公会召开协调会。协调会后,经贸委、农业局领导班子再次为公会举办座谈会,邀请主要会员参加,面对面交流听取养殖户心声。最后由物价局从市场价格调节基金处划拨一定的补助款适度对规模化企业进行了补贴。
此外,公会还积极与当地物价局、中国人保泉州分公司探讨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可行性方案。
据公会副秘书长郑小渣介绍,目前,公会下设理事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20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技术顾问3名,常务理事11名,理事20名,配设专业办公人员,目前会员210多户。2010年12月,泉州猪业公会被泉州市财政局、农业局评为“市级示范协会”;2012年5月,被泉州市经贸委、民政局、财政局、工商业联合会评为“优秀行业协会”。
培训与联谊双轨运行
为同业群体搭建平台开展交流,提高生产技能,同时加强行业交流、拓宽会员视野,这是一个行业同业公会的主要工作。泉州猪业公会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出色工作,在获得会员喜爱的同时也得到行业人士的认可。
据介绍,公会坚持每周推送3次以上相关市场价格讯息,及时告知会员生产原料以及泉州各区县当天生猪的价格。此外,公会坚持每月邀请业内专家、技术人员为会员开展生产技术讲座,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的养殖水平。
林少槐表示,开展良性、有效的技术讲座和培训活动是公会服务会员、提升会员单位素质的主要做法。公会往往在年初就沟通好每月讲座的内容和主办厂家,避免了会灾的出现。此外,每次大会还请来泉州市经贸委、农业局等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以方便及时传达政府政策,反馈会员心声。
仅2013年,公会以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讲座、生猪市场形势研讨、业界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先后组织了10场的专题技术讲座。
而在组织会员对外参观联谊上,公会活动则显得更为多样。通过合作与供应商厂家交流,每年有6-8次对外学习参观,参与行业大会如拍卖会、博览会等,或参观企业。此外,公会还经常和兄弟市级协会(合作社)联谊,并在纵向上和省级协会、县区级协会保持交流。
据统计,2008-2013年期间,公会共召开了59次专题技术讲座和养猪行业分析座谈会,组织会员单位对外参观学习、交流合作活动43次,召开会长办公会、常务理事、全体理事会36次,开展慰问调研会员单位65次。
除培训、联谊之外,公会在完善内部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工作也做得有条不紊。如《公会民主议事制度》、《公会工作职责》、《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以及《自律公约》等制度的建立。在死猪漂流季节,积极开展行业自律活动,根据病死猪处理的行业标准,学习同行较为先进的处理技术,推广无害化处理设备的应用,探索堆积型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技术。
林少槐表示,行业自律是公会的工作职责之一。在“大社会,小政府”趋势下,公会也要主动履行职责,发挥微观调控作用,对外传达行业正形象。
打破隔膜共谋发展
从2008年公会成立起担任会长至今,林少槐见证着泉州养殖水平的改善。
随着公会组织内部培训与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会员素质也逐步增强。“每次听完一场讲座,都要保证学到一点技术或管理方法,回去后尝试运用起来。”林少槐常常如此鼓励会员。几年下来,会员的技术水平改善明显。外地前来开展技术讲座的专家也感慨:泉州养殖水平确实较高,参会提问的焦点都是行业较为深的话题。对此,林少槐有些欣慰,认为泉州当地养殖户为提高养殖效益而舍得花钱,前瞻性提高,也乐于接触新的技术产品。
说到在任期间会员的一些变化,林少槐回忆,2008年前,在泉州搞养殖的同行多数还是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保守,沟通成本高,不利于行业发展。这几年将这种隔膜算是打通了,整个行业也更团结,技术、信息、行情等方面的交流也变多了。
回顾这些年公会的工作,林少槐坦言还存在不足,如防疫能力、生态循环生产水平需进一步加强,配合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水平应进一步提升等。
“需要跟着大规划来制定小计划,不然很无序,大家人心惶惶,不知拆迁什么时候落到自己头上,因而在投资建设方面多有犹豫。”在今后公会的工作安排上,林少槐表示,泉州市正在筹备制定养猪行业发展规划,希望规划出台后各县区能落实到位,根据泉州全市的消费量来调整,根据不同环境而规划不同的发展模式。
此外,在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扩大领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以打造会员企业产品来推动公会产品品牌的建设。衔接政府来开展评先评优工作,如行业资质、专业职称评定各方面来帮助会员养殖户。对于公会存在的瓶颈问题,林少槐表示将逐一纳入具体工作中,逐步整改解决。
泉州市养猪概况《农财宝典》记者 钟展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