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50后猪业“改良派”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养猪,罗牛山,饲料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15:49
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50后、60后和相当一部分70后依附在体制内,循规蹈矩地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获得权和位,在思想上却日益抱残守缺。然而,标签里的属性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生于1959年的50后养猪人——海南大牧人猪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新就用自己的养猪生涯演绎了不一样的故事。
是不是老板不重要,是不是大老板更不重要。这里,大老板无拘,小老板欢迎,来“打酱油”的打工仔自由进出。为什么圈子又叫江湖?因为人人独自面对很多问题,常常倍感孤单、无助,有如独行侠士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本栏目搜罗故事、趣事,也不拒绝糗事,参悟几许心得、经验,无论用得上用不上,唯望养猪人不至相忘于江湖。
出生在湖北农村,误打误撞读了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猪场,然后从事养禽、饲料生产、办公室行政工作,之后跨越1600公里的距离举家迁徙到海南再续养猪事业,事业巅峰时历任上市公司常务副总、集团公司董事长,最后退出体制自己创办养猪企业……这就是养猪人王建新的人生轨迹。简单的履历介绍可以概括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却不足以道出过程中具体的曲折和纹理。
8月23日,在海口的一家茶馆里,隔着袅袅飘散的茶烟,王建新跟《农财宝典》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养猪故事。故事中不乏一个50后养猪人的奋斗、挣扎和彷徨,而贯穿其中的不懈的进取和改良精神,也许才是这位养猪人跻身行业顶峰的秘密。
理想归于现实
1978年,20岁的年轻人王建新面临着人生第一次艰难的选择:是读一个农业中专还是复读之后考一个更好的学校?对于一个好强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代表着摆脱贫乏和转换身份的双重意义。最终,王建新选择了复读。可惜的是,第二年,命运没有眷顾他——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孩子即使在读书,依然对农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背着简单的行囊,王建新去了离家20公里的湖北农垦学校读畜牧专业。
“因为现实条件,不可能再去复读,学了畜牧起码有一门技术,可以骟猪骟马,有一碗饭吃。”王建新以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理想归于现实”。
1981年,王建新中专毕业,住在学校附近的招待所等着工作分配。1个月时间很快过去,同学们陆续分到单位上班了,原本因为成绩好而信心满满的王建新却依旧处于待业状态,囊中也渐渐羞涩起来,不免开始心浮气躁。
最终一个猪场要了他,让王建新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临危受命”。这个年出栏2000多头肉猪的猪场在一年前就发病了,病情一直延续,病因无人可断,请来市里的兽医也无能为力。初来乍到的王建新也缺乏临床经验,无法判断,不过那段时间因诊断需要,大量解剖猪只,为他提供了实际的学习机会。
钻研一段时间后,王建新怀疑猪群得的是猪瘟或猪副伤寒,并跟一位老兽医一起开展了一场试验:找来三个样本,两个是本场20公斤的猪,一头打过猪瘟疫苗,一头未打;第三个样本是山里买来的70公斤的大猪;然后分别给三头猪注射病料血清;结果是打过疫苗的猪平安无事,未免疫的小猪两周后死去,大猪一个月之后死掉。解剖死去的小猪,没发现明显症状,而从那头大猪的解剖中发现了明显的猪瘟症状,猪瘟感染由此诊断成功。
“小猪死得快,没有充分显示症状,大猪病程长,便于诊断。”王建新回忆,诊断后对症下药,半年后猪场就稳定下来。通过一个不甚规范却不乏钻研精神和实际效果的试验,王建新显示了自己的“科班”素养,也让猪场领导眼前一亮。
猪场走出性命攸关的病情后,受到鼓舞的王建新又给自己找了新的目标——提高猪群料肉比,“当时饲料方面还没有配方概念,用料单一,缺乏营养标准,我们这个猪场的料肉比是4.0-4.3,还算是国营农场的先进水平……”
围绕新目标,王建新跑开了,先是在湖南和上海找到维生素、微量元素供应,又说服领导在饲料中加入豆粕并引进一种江西机械厂产的饲料搅拌机。“多管齐下”的结果并不如意,为了省钱,领导拿了搅拌机的宣传单找人打造了个山寨版的机器,结果没几天就“报销”了。更严重的是负责采购的人买了没有熟化的豆粕,结果全场猪群腹泻。而这些“账”都算到了王建新的头上。
回首往事,王建新的职业生涯开端并不顺利,却让人看到了一股年轻人骨子里的不满现状、勇于探索和行动的锐气。
在体制中挣扎成长
在体制内,一着不顺,也许就难有机会扭转局势了,王建新意识到自己在猪场的作为有限。1984年,王建新通过内部流动到养禽的单位,不久,农业部门从粮食局承包了负责禽料生产的饲料厂,领导早就察觉王建新在饲料方面的积累,便派他去负责饲料生产。
“到了饲料厂,我就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做配方料了。因为效果好,卖得很火,白天都不敢去办公室上班,好多人挤着买饲料。”王建新介绍,饲料厂的产能主要供应鸭场,外卖的额度有限,引起养殖户的争抢,不少人买回去喂猪。当年饲料厂就获得了30万元的收益,比指标金额多了17万。
“86年7月开始接手饲料厂,带着一帮人过了几年的好日子,”不过,好日子难免让人眼红,王建新迎来“塞纸条”的高峰,“效益好了之后,领导都想安排亲戚过来,结果原本30个人的厂子增加到100多人,把利润都吃光了。”
1991年,王建新赴外地学习,回来之后骤然发现自己的厂长一职被原来的书记担任了,自己被调去坐办公室副主任的位子。这个飞来的变故让王建新有些失落,过了两年喝茶、看报和打牌的日子,看似潇洒,内心却因为没实事干而煎熬。
1993年,王建新等来了自己的机会,海南为做好“菜篮子”工程从湖北引进人才,王建新利用这个机会,携家带口来到海口罗牛山公司。做了两年“杂事”之后,1995年开始负责生猪和鸭的生产,1997年罗牛山市上市时,王建新任职副总经理,一年后任常务副总经理。
罗牛山上市后,王建新获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公司依靠资本平台,以自建和收购的方式把年出栏做到50万头的规模。“当时温氏、牧原、顺鑫等公司都来罗牛山考察过,我负责接待。”
2008年,王建新辞去罗牛山股份的副总职位,带领团队组建海南农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开工,2011年存栏母猪1万头,适逢行情高峰,11-12年就获利1.3亿元。
然而,养猪30多年,身处体制也有30多年,王建新却越发觉得不适应:“要是有个想法,打个报告上去,要半年才能批下来,机会错过了,就不想搞了。养猪是农民干的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要是不符合不如闲着。”
目前,王建新和他的团队已经从农垦集团分离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对于他本人而言,无异于花了30年的时间从体制这个茧中成长和挣扎,终于破茧成蝶。
在改良中完善“体系运作”
从试验中诊断病情、改善饲料配方、在企业运作中探索考核体系,王建新善于从司空见惯的地方找到改良的突破口,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给罗牛山留下的饲养员考核体系就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刚在罗牛山负责养殖部分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调研,把生产指标量化,成为一系列经济指标,形成考核机制,剔除市场风险的影响,赏罚分明,激发饲养员的积极性。”罗牛山广为行业借鉴的考核体系就出自王建新的手笔。
在农牧企业管理方面,王建新还认为高管入股很有必要,比如猪场场长,持股才能上心,因为“一个猪场要搞起来起码要2-3年,而要垮掉只要一两个月就够了。”
饲料“供应体系”也是一项重要改良项目,一改集团公司喜欢统一生产配制饲料然后发送到各个场的模式,王建新自创了“上下分工”的模式,即关键部分由统一的公司(海南农垦百事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他“大料”由分场自主配置,“这样玉米豆粕等原料就可以直接运输到各个场,从“码头-总厂-各个猪场”的环节中减去了一环,每吨可以省30元的运费。”
通过完善养猪企业的各个环节的运作体系,王建新可以放手具体的运作,放眼战略。也可以在愿意的时候,陪老友打通宵牌局,给奔六的年龄增加了一些乐趣。
养猪人的悲喜常常围着猪转,有些事他也一样无奈。“养猪人只要技术好、管理好,就可以在市场环境中占得优势,但政策、经济大环境不是个人可以克服的。比如现在的环保政策,还有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服务跟不上,行业人才匮乏等等。”一席话可以代表很多养猪人的心情。
尽管压力重重,王建新继续埋头组建、扩大着自己的养猪王国,设想给新成立的养猪企业(目前存栏母猪一万头)增加50%左右的产能,并将其打造成一个吸引技术、资金、人才的猪业大平台。
古人言——“尽人事,听天命”,代表着一种做人处事的理性又积极的态度。也许这句话可以作为王建新曾经和现在所为的概括。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康 统筹 钟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