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不倒的家族企业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麦肯锡,家族企业,巴菲特
  • 发布时间:2015-01-15 13:01

  在国有企业和混合制企业不断壮大的今天,家族企业仍能屹立不倒,且始终在世界财富中分一杯羹。这些企业就像人体内流淌的血液一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称霸财富榜

  中国人习惯把出身豪门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称为“纨绔子弟”,沃伦·巴菲特则将这些人统称为“幸运精子俱乐部成员”(Lucky Sperm Club Members)。虽然社会一直对这些人持有偏见,但如今看来,他们具备很强的事业心。最近,安娜·博坦接替了父亲的职位,出任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行长,成为欧洲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女企业家。

  50年前,经济学家曾预测在国有企业的冲击下,家族企业会逐渐丧失竞争力,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昔日叱咤风云的家族企业在今天却依然屹立不倒,其中就包括沃尔玛、玛氏、宝马和三星。这些家族企业在早些年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他们能顺利渡过后来的金融危机。在商业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家族企业积极争抢国际市场,成功稳固商业霸主的地位。

  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14财富世界500强”中,家族企业占到了19%,较2005年的15%略有上升。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近日透露,自2008年以来,美国家族企业的年销售总额以每年7%的增速飞快增长,比非家族企业整整高出1个百分点,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从2005年以来,“财富世界500强”中的亚洲企业越来越多。在东南亚,有约85%的企业是家族企业,总产值高达10亿美元。在拉美地区,家族企业的比例占到75%,在印度和中东比例分别为67%和65%。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缺少规模大,流动性强的资金市场。这些国家的很多企业无法依靠本国的资金市场扩大企业规模,只能转型为家族企业,将所赚利润投入到新项目的投资中,实现“自给自足”。如今,家族企业的数量不断攀升,很多家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纷纷选择上市。

  家族企业为何能称霸全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掌门人往往是极具天赋和领导能力的企业家。他们有野心、有魄力、也有超人的胆识,懂得灵活地管理企业,管理股东。就算他们去世了,他们的后代依然可以遵循祖父辈创下的传统,再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创造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全新管理模式。

  此外,家族企业的掌门人十分具有远见卓识,懂得用长远、发展的眼光为企业的未来制定新的发展目标。西班牙IESE商学院教授海因里希·列士敦士登注意到,非家族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只投资“小成本,大利润”的项目,相比之下,家族企业则更有“放长线,钓大鱼”的远见,有时宁可牺牲暂时的收益也要为长远发展做考虑。

  家族企业往往很少背负债务,就算企业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也不会轻易向银行或信贷公司求助,因为这些企业家十分清楚,一旦负债,企业将会永远笼罩在“还债”的阴影中。虽然此举有时会令企业错失投资发展的好机会,但这令企业更具灵活性,一旦企业家们决定终止一个投资项目,他们可以很快撤资,无需担心债务问题。

  当然,家族企业不仅注重维系家庭纽带,还十分注重与员工建立友好信任的合作关系。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霍尔格·穆勒教授解释道:“家族企业的员工十分信任他们的雇主,他们始终坚信企业会持久深远地发展下去,而且企业家们承诺给他们良好的报酬和舒适的办公条件,如果这些承诺由国企做出,恐怕谁都要产生怀疑。”与非家族企业不同,家族企业在做出企业内部重组等重大决策时,都会先与企业中的工会进行沟通,从这一点看来,家族企业的企业家十分尊重员工,他们擅于在企业内部营造“家”的氛围。

  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优于非家族企业。麦肯锡公司曾在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对不同种类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的员工表示更喜欢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日化巨头庄臣公司(S.C.Johnson)称为“一个像家一样的企业”。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巴菲特会讽刺那些“幸运精子俱乐部的成员”了,他认为如果只懂得享乐,不懂得如何更好地经营企业,那么“富二代”的优势也只能体现在基因上。正因如此,巴菲特才一直希望儿子霍华德能成为懂得经营和保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企业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从巴菲特收购投资的企业名单中不难发现,巴菲特是家族企业的忠实粉丝。比如,他在去年10月份收购了美国最大汽车经销商范图尔集团(Van Tuyl Group)。和著名家族企业路易威登喜欢收购高级时装公司一样,巴菲特十分热衷收购企业,他的收购宣言是:如果你想卖掉你的公司但还想留住你的企业文化,和我联手将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家族企业面临的挑战

  然而家族企业能否一直稳定发展还要看家族内部人员是否团结。一旦家庭纽带出现断裂,企业将可能瞬间瓦解。去年夏天,美国连锁零售公司购物篮公司(Market Basket)上演了一场“亚瑟大战”。亚瑟S.德谟拉斯曾是购物篮公司的董事长,但他的表弟亚瑟T.德谟拉斯却将他扫地出门。亚瑟S.德谟拉斯是个出了名的好企业家,在员工中有很高的声誉,倍受员工们的爱戴。“亚瑟大战”开始后,购物篮公司的员工纷纷选择拥护老东家,于是发起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所有超市不得不暂时停业,最后在政府的出面协调下,公司才得以正常营业。

  家族企业的危机通常爆发于两代掌门人交接之际。2002年宏达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德鲁拜·阿姆巴尼谢世,他的两个儿子穆克什和阿姆尼展开了“王位之争”,最终,宏达实业被一分为二。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有时即便在两代掌门人交接时没有出现危机,也并不代表家族企业会一直顺风顺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于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40个国家的2400个家族企业中,有超过84%的企业的员工表示,在企业掌门人更换后,他们对企业的未来表示担忧。

  为了帮助下一代为接管公司做准备,很多家族企业的企业家选择让自己的子女早早参与到公司的各项事务中。作为一个已经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企业帝国,瑞典瓦伦堡家族的事业现在掌握在马尔克斯·瓦伦堡和雅各布·瓦伦堡的手中。二人在17岁时起就开始涉足公司在市场和财务方面的业务。

  然而有些家族企业却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家族的年轻一代对家族企业并不感兴趣,他们不愿过早地插手公司的任何事情。因此,家族企业的企业家们不得不花重金聘请“外人”来管理公司的重要部门。据普华永道公布的调查结果,全球有约40%的家族企业选择雇佣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超强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士担任高管。但即便如此,企业家们还是不放心让“外人”对公司的业务大包大揽,他们依旧凡事亲力亲为,有时甚至对这些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外人”毫不信任。意大利著名眼镜制造商陆逊梯卡(Luxottica)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在工作十年之后毅然选择辞职,就是因为无法忍受公司创始人德尔·维吉奥对其管理手段始终持怀疑态度。

  时代更迭,年轻的继承者们肩上承载的不仅是父辈对他们的寄托,还有未知的挑战。他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平衡家族和事业间的关系。在经营家族企业时,年轻的继承者们始终会将企业利益放在制高点,正如电影《教父》中迈克·柯里昂说的一句话:“这件事无关乎自己,只关乎事业。”

  [译自英国《经济学人》]

  叶宁/编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