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老家,重构亲子关系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整理,遗物,独居,沟通
  • 发布时间:2015-01-15 13:38

  随着父母年纪增大,老家的东西往往越来越多。对子女而言,在父母需要搬家或住进护理机构,亦或父母中的一方去世时,怎样整理老家大量的杂物是个难题。虽然在此过程中两代人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但这也可能是子女与父母重构关系的一个大好机会。

  整理成为亲子沟通的契机

  东京都一位50岁的家庭主妇正和80多岁的老母亲在储藏室里整理物品。借着收拾东西的机会,女儿将自己的苦恼对母亲和盘托出:“妈妈,你从很久以前起对我们的感情就是不平等的。”从幼时起这一苦恼便在女儿心中挥之不去。她在4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似乎总也得不到母亲的公平对待,也极少获得夸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母亲似乎都更看重其他兄弟姐妹。即使是后来临近分娩时她哭泣着希望母亲陪在身边,也没能如愿。

  直到7年前,母女关系才出现了转机。那年父亲过世,母亲从独门独户的老家搬到了公寓楼居住。子女们每周末便到母亲家帮忙收拾。姐姐说话非常直接,“那种东西扔了也罢”,“你还在磨蹭什么”……所以往往会和母亲吵起来,而她总是耐心地替姐姐把意图说清楚,倾听母亲的不满。原来的老家很大,有10来个房间,4个厕所,父母亲塞了不知道多少杂物,如今每周都要清理掉两辆小卡车的垃圾。在这项长期而繁杂的劳动中,她和母亲的关系才慢慢改变。趁着母亲还健康,和母亲说出几十年来耿耿于怀的烦恼,母亲也表明那些话绝非自己本意,她感到一阵释然。

  有囤积习惯的老人

  少子化、高龄化、核心家庭化、人口稀少……以种种社会问题为背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烦恼该怎样清理高龄父母的房子。虽说是自己的父母,但由于几十年分居两处,住宅的大小与生活方式都不同,要有效清理仍然困难重重。上了年纪的父母体力和判断力都日渐衰弱,上一代人特别珍惜东西,而他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充裕的时代,看待物品的态度自然不一样,所以整理东西时难免各种磕磕碰碰。老人往往固守着每一件自己拥有的东西,即使根本无需用到或干脆早已将它们的存在忘却,也不肯放手扔掉。

  我们不妨来看看老人们固守的程度究竟几何。恋恋不舍有如下表现:1、看见有人发放免费的试用商品和化妆品时必定领回家;2、不穿的鞋子有5双以上;3、用不着的保鲜盒超过了10个;4、保存纸袋达30个以上;5、一看到“限定”“仅限今天”“大优惠”等字样便忍不住要去买。如果其中一条也没有,则表明拿得起放得下;如果符合一两条,则要注意有囤积倾向,用不着的不妨扔了;3到4条,则表明有些恋恋不舍,会在无意间囤积不必要的物件;如果5条全满,很显然家中已被无用之物塞满,该好好整理了!

  如何在整理时有效交流?

  整理有三大效果。其一,经济效果,可以不用购置新的物品;其二,时间效果,如果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便于拿取,则省去了要用时再去寻找的时间;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交流效果,一边整理东西,一边和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真实想法,重新构筑亲子关系,也有益于以后护理父母和整理遗物。

  在东京都工作的藤井晓子就成功地通过整理收拾,重新构筑了和80岁老母亲的关系。虽然晓子已经50岁了,老母亲却依然把她当成小孩子一样,总爱千叮咛万嘱咐。她希望母亲从“监护者”的位置上退下,同时也想了解母亲珍视的是什么。

  整理老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欲速则不达,短期内努力过头反而会让人产生挫败感。整理工作往往可以从厨房、厕所等较小的空间开始,这样难度较低。为了能让家庭主妇的城堡——厨房看起来更清爽一些,晓子将妨碍通行的柜台桌处理了。这是母亲珍视的家具,所以晓子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桌子给扔了,而是采取了更加婉转的做法。最初她只是把桌子挪了个地方。“你看没了桌子也挺好吧?暂时放到走廊里去吧!”母亲看着一下子变得宽敞明亮的厨房,欣喜地说:“你说得没错!”这些整理工作也可让母亲明白自己早已长大,再也不是那个要依赖父母的孩子,使得自己可以和父母在同一高度进行交流。

  在整理的过程中,只需改变说话的方式往往就可达到更好的效果。毕竟不管是老家还是老家的物件,都是父母的所有物,承载着他们的回忆。虽然作为子女,常常会担心垃圾杂物堆积太多使生活环境变得脏乱,东西太多会让老人摔跤,地震时不能及时逃脱,但此时需谨记不能急躁,最好将主导权交给父母,有礼貌地向他们提出帮忙的建议。如果很快就因意见不合而与父母发生争执,那么整理工作自然也会停滞不前。

  有几种说话方式是应该避免的,比如命令式“快去整理吧”、“扔了吧”,或是责备式“这种东西哪里用得着”、“东西太多了”、“脏死了”、“怎么乱糟糟一地啊”。不妨晓之以理,说明厉害关系,“为了地震时便于逃跑,把走廊的东西移走吧”、“收拾一下,打扫的时候就能更轻松”、“地板空间清理出来之后,孙子也能在这儿放心玩耍了”、“被它绊一跤可就危险了,放到别的地方去吧”等等。

  但有时在此过程中亲子矛盾不可避免,这时不妨把整理工作交给专业人士来处理,作为子女则可花更多时间陪父母说说话。

  解开心结,加深理解

  与父母一起整理老家的物品可以让亲子关系更近一步,特别是对于男性来说,更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好机会。

  东京都的一位男士在3年前父亲患上前列腺癌时,才意识到父母老了。如果他们有个三长两短,那么继承老家的毫无疑问就是作为长子的自己,而他却没有做好现实和心理的准备,由此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了解父母了。22岁时他就外出工作,此后一直忙着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奔波,父母总是被放在第二位。即使回老家只需一刻钟车程,他也仅在正月和盂兰盆节才回去。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进过二楼父亲的房间。这次为了显得自然些,他先从力气活开始帮忙整理,父母对此非常欢喜。他一直因为没能照顾好父母而心存愧疚,之前也就不好意思回老家帮忙,而这次整理的过程,让他逐渐解开了心结。

  现在,独居或独自与老伴相依为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终生未婚的比例也在上升,所以有时下一代人面临的不仅仅是为自己的父母整理房子,还要帮助自己的叔伯阿姨。东京都一位在咨询公司工作的44岁女性山田就去帮助自己的伯母搬家。这位伯母曾开办了一家人造花教室,至今单身,目前她因帕金森症需要入住护理机构。山田每周末前往伯母的公寓帮忙整理东西。伯母很有品位,曾经精挑细选并保存有不少物件。在那些准备抛弃的物品中,伯母找出一件特别定制的毛衣,高兴地说:“啊,太好了!只要有这件衣服,我就能活下去。”遗憾的是,护理机构里并不允许穿这样的衣服,伯母只能舍弃她的“珍宝”。山田发现,通过整理她更加理解伯母了。

  在整理时传承记忆

  上一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一贯比较节俭,总想着“也许某天可以用到”,因此会在不知不觉中囤积大量日常用品。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重要的是让父母感受到囤积物的数量之大——可将它们聚拢在一处。如果老人拒绝抛弃一些物件,也可以试着将它们送给需要的人,不至于让老人感到浪费或可惜。

  有些父母无法舍弃的物件确实包含着他们几十年来的各种回忆。这些宝贵的回忆,需要通过倾诉来“消化”,那之后他们也许就可以和陈旧物件告别。即使老一辈人过世,这些回忆也能继续存活在子孙的心中。子女常年生活在外,可能几十年都无法了解父母的生活,而通过处理这些陈旧的物件,可以直面父母过往的人生,对于双方来说都很有意义。

  不要等到父母去世,才迫不得已将他们的遗物处理掉。作为子女,不妨趁着父母还在世,通过整理他们的旧物件,好好交流,继承父母的回忆,补偿彼此失去的时光。

  [译自日本《AERA》周刊]

  金城珠代、熊泽志保/文

  常夏之扉/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