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没人养猪时才想起那些外地养猪人

  又是一年春节返工潮,又是一年用工荒跃上头条时。跟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出现了不同的局面:中西部城市开始“拦截”农民,鼓励农民工就近择业。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给多个行业都带来了人员危机。随着我国农业特别是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养猪业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春节前后,正是猪场种猪、商品猪大量出栏的时机,但是随着各省大量养猪饲养员、技术员的返乡,新一轮的养猪荒开始在四川、浙江、河南、江西、两湖、两广、福建、海南等养猪大省凸显。有专家表示,外来养猪人的返乡将导致养猪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生存困难。在这个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行走在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猪场,不招摇,不起眼。一到春节,他(她)们结伴集体回家,与之相关的饲料、动保、加工、运输等相关的行业纷纷打烊,没有他(她)们,中国的大小城市多少有些寂寞与冷清。此时似乎再“给力”的薪资都无法缓解新一轮的养猪荒。

  走在城市化道路上的中国,大城市越来越离不开外来养猪人,是他们保证了城市的肉品供给。但是,背井离乡、拖儿带女的他(她)们在生活、福利、待遇方面却无从保证。几年前《南国早报》的报道已经渐去渐远,报道中外来养猪人酸甜苦涩的生活景象还在眼前。人猪混住、担惊受怕的生活让这些人的笑脸和期望变得深刻。这就出现了两个非常矛盾的对立面:一方面城市需要这些人的存在来获得供给,另一方面这些人也需要依靠养猪来获得生存。依赖城市的需求而生,而他们的一切和城市又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难以统一。从效益出发,城市需要首先解决户籍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问题,外地养猪人的权益与城市的政绩不具有现实关联性;从人伦出发,辛苦的工作、糟糕的生存环境、没有主体地位的城市边缘的生活,他们面临了所有外来务工者的问题,他们的状况或许不是外来务工者中最差的,但肯定不是最好的。

  矛盾的背后,其实并不是经济与民生的对垒,所谓地域歧视性也好,又或者进户籍优越感也罢,说到底外地养猪人融入城市的成本过高,城市永远是城市人的城市;而农村,则是他(她)们很难离得开舍得下的农村。这看起来是二元格局的老难题,但这样的难题却有了新的拐点:中国深度老龄化在即,人口红利日渐稀薄,中国各省市外地养猪人将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城市在扩张的时候,需要一个“洗牌”的过程,如同产业升级转型,这个过程应该是优胜劣汰的、应该是充满正确选择的。而如果城市这个容器,容不下这些的外来养猪人,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将不仅是眼下短暂的养猪用工荒的问题了。

  当下,中国养猪业还是由大部分的外来养猪人在支持运转,中国城市的食物供给离不开在这些岗位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外来养猪人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你猪场的一员。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你的猪场也需要重视这些养猪人的存在,用一场之力合社会之力,将他们当成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关爱他(她)们,解决他(她)们子女读书难问题,提高他(她)们的社保、薪酬、福利、待遇,改善猪场用工环境与他(她)们的学习、娱乐、生活。使他(她)们快乐养猪,在养猪的岗位上得到幸福、健康快乐和发展。

  万长华:海南罗牛山种猪育种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