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且徐行

  如果要为生活勾勒一下形态的话,我想,身体在路上应该是多数人的常态,而身心真正地在路上,才是我们渴望的一种状态。因为热爱有温度的文字,所以我对编辑部“在路上”这个栏目情有独钟。通过这个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幕后更有灵性的生活侧面,也可以阅读到更多让人隐隐生暖的人文体验。

  “在路上”是时髦而又经典的一种表达。这是一首歌,音乐人刘欢浑厚的嗓音唱出在路上追寻的目的:“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这是一本书,流浪者余师走访各路风景,分享各地风情,感概“人的身体和灵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此搅动着更多不安的心。当然,生活并不总是那么艺术而纯粹。

  现实中的我们行色匆匆,各有想法。就像很多人说羡慕记者的生活一样,但可能也只是说说而已。作为2013南方报业新人,除了感受到身边人某些难以名状的期待之外,也常听到同行的各种吐槽。其实,生活恰像围城,这边望着那边好。而人生的切肤体验则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准备出差的路上。”确实,这是记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少记者在随笔中也感概,“不出差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如果在办公室窝上半个月,着实心虚,即便每天搜查行业资讯,依旧有空落落与行业前沿脱轨的感觉。

  害怕生活不痛不痒,所以期待下乡走访中预见各种未知。哪怕鞋底磨薄,脸皮变厚,哪怕吃遍闭门羹,甚至遭到冷落和鄙视,只要是生活的真实体验,五味杂陈,我都笑纳。在路上,是不断认知自我的一种状态,可以从观望者隐约向往的眼神里寻找力量,以赶路者的姿态自我鞭挞,日后想起还能聊表欣慰,少些追悔。

  因为新人入职的缘故,有幸从农财部到发行部轮岗学习,别样的“卖报纸”体验让我心存感激。从2013年8月下旬到11月末,96天的发行工作也让我收获颇丰。

  “百日发行”期间,我与发行部的小伙伴们一起,走访了广西梧州、玉林、北海一线地级市各重点农业镇,拉横幅、贴海报、派传单、制作户外广告,扫街扫镇拜访农资店,见缝插针宣传我们的报纸杂志。在广东发行大收订中走遍阳江、云浮、肇庆各地市的农资市场,琐碎的工作其实也极具挑战。

  犹记得,第一次促销报纸杂志中大获全胜的惊喜,派出名片被拒收甚至被轰出店的各种尴尬,还有那烈日暴晒中口干舌燥的考验,遭遇阵雨侵袭与弹尽粮绝的无奈等待,以及单独下乡时抱着满袋资料暴走,直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看到老牛暮归时的瞬间感动。

  忘不了,在拜访阳春永宁镇邮局的路上,与同事一起,雨中驱车翻过近900米的高山,几小时不见路人:盘山路,烟雾绕,长下坡,单车道,急转弯,遇危桥,泥石流,无信号。如此发行“卖报纸”,虽说是别样体验,但对于生命脆弱的担忧偶尔也会刺激着神经。

  也正是因为“百日发行”的工作,让我体会到采编与经营交叉所造成的采访困扰和惊喜;经受了突发拜访中被当地养猪大佬冷落的困窘;感受过投递员几番苦诉紧握双手的温暖;领略了阳春畜牧风情:那未入城已先闻到职业味道(猪粪味)的瞬间振奋,还有那欢乐的司机小伙,他拥有一部“高大上”的载人拉猪两用车,美名其曰“加长双排大柳微小货车仔”,这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却总记不住的搞笑车名。

  精彩会落幕,下一站仍是未知。当轮岗发行的经历日渐尘封,如今的我又回到了农财部,开始着采编的快节奏生活。

  日子多数时候是平淡的,虽然往后我们可能会走访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人,但细细想来,却可能是在做着相同的事。如果身体在路上却心不在焉,岂不呜呼哀哉!生活也怕单调重复,怕在琐碎中沉默,沉默中平庸。如果无力偶尔挣脱生活中的琐碎来反思自己的行程,个人往往容易在不甘沉默中却最终沉默下去。前路漫漫,或有风雨,但求不忘初心。

  如果感觉迷乱,感觉艰难,那就默念前辈钟怡群对我们的寄语:“灯稀月冷霜露下,且听风吟且徐行。”

  钟展锋:农财宝典记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