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是这本书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数字在刘永行先生眼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领导者,要能算出数字背后的意义,每一个数字都是活的,都隐含着一定的意义,如果不懂它的意义,有时候会吃大亏。”
“作为一名在希望集团工作20多年的老员工,我深知希望集团和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先生思想观念的价值,他的思想观念才是企业的根本与灵魂。如果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的手里散失了,我将无法原谅自己。”这是华西希望集团企业文化总监凌龙先生在其新作《中国式精益化管理——刘永行内部讲话》中的肺腑之言。他认为,刘永行先生“一半是企业家,一半是思想家,是能够将思想与行动、战略与战术完美结合起来的人”。
非常感谢凌龙先生,我是较早看到这本书初稿的人之一,从《中国企业的希望之道——刘永行观点》到《中国式精益化管理——刘永行内部讲话》,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千锤百炼,凌龙先生和该书另一位作者——原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助理、现任新希望集团运营总监唐勇先生为此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我们今天才得以有幸一窥刘永行先生的管理思想。
包括刘永行先生在内的刘氏兄弟都有着怎样的商业人生?有着怎样不同的管理思想?放眼全国,凌龙先生是离他们最近的观察者。在我所看过的所有关于刘氏兄弟的管理思想、传记或新闻报道中,没有谁占有的资料以及与刘氏兄弟的亲身交往能超过凌龙先生的。
从凌龙先生《管理的民间艺术》到格言警句式的《反而》,再到宏篇巨著的《反差管理》,以及这本《中国式精益化管理——刘永行内部讲话》,几本书都给人以管理思维上极大的震撼和快感,并为外界窥探刘氏兄弟管理思想的发育过程开启了一扇窗户,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当代川商的成功密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凡事要从事物的本质去思考,打破思维惯性,敢于创新。”这是刘永行先生在《凡事要从事物的本质去思考》中的核心观点。凌龙先生对此有着极强的感受,“拥有极高的企业家素质,眼光穿透力极强,在四兄弟创业时期,刘永行先生就精于集团的成本控制和制度化管理。”
对于刘氏四兄弟管理风格的异同,凌龙先生曾总结说,“大哥是科学家之‘言’(刘永言),二哥是企业家之‘行’(刘永行),三哥(陈育新)是管理专家之‘美’(刘永美),四弟是社会活动家之‘好’(刘永好)。”似乎是因为刘永行先生管理风格的精细与强悍,以及他的严厉,凌龙先生对他多了几分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在我的眼里,刘永行先生也是如此,他像一把火,太近了,有点儿烫;稍微远点儿,却像夜空中耀眼的火炬,热烈而明亮。”
刘永行先生要求尽善尽美的严厉在《中国式精益化管理——刘永行内部讲话》一书中随处可见:“我们对于工作和产品就是要有‘吹毛求疵’的精神,要不断对工作和产品找毛病,不断地改进。”(《精细化管理和‘吹毛求疵’》);“我吃饭从来不讲究,到公司检查工作,只吃工作餐,有时吃的就是职工食堂的剩菜剩饭。”(《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有一年,我们东北的一家子公司出现了一笔赊销,我马上对他们进行了通报处理,他们公司的总经理、财务部经理、销售部经理都受到了处分。”(《在赊销问题上绝不退让》)……
人们发现,刘永行先生处处体现出既洞察本质又精打细算的本领。凌龙先生引用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的话来赞扬刘永行:“最出色的领导者能够在抽象至极的观念与极其普通的细节之间出入往返,自由行动,或者能够左右开弓,同时开展工作。”
精打细算是这本书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数字在刘永行先生眼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领导者,要能算出数字背后的意义,每一个数字都是活的,都隐含着一定的意义,如果不懂它的意义,有时候会吃大亏。我们要把数字看活,让它活起来,就像人一样,跟你对话,告诉你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明白数字的真实意义,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出差在各个工厂调研时,数学系出身的刘永行先生,对生产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了如指掌,随着他不断地提问,工厂负责人在旁边拿着计算器飞快地按着,而刘永行先生完全不需要,他可以很快心算出结果,没有人能糊弄他。对此,刘永行先生非常自豪,“在东方希望有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板打电话’。老板打电话不是泛泛地问你经营怎么样,老板一旦打电话就要问具体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总经理答不上来是要挨批的。”
“水龙头这么粗,你这个水龙头一分钟能流多少水?”办公室主任答不出来。
“如果想要比较舒适的洗澡,需要多大流量才可以满足?”办公室主任也答不出来。
《精细到水消耗》中的这一段描述让人读后捧腹大笑,又受益匪浅。用数据来发现、分析、判断、决策问题是刘永行先生的智慧。从《拿数据说话》、《从吨均煤看精益化管理》、《从厂牌谈固定资产投资》、《非生产设计中的精益求精》等文章中,你会发现,原来日常管理也可以和侦探小说中的逻辑推理那样有迹可寻。
“精打细算是企业应该做的,”刘永行先生认为,“这个管理的执行,没有时间表,公司存在一天,就要做一天,我们做得好,公司才能永远做下去。”而他正是这样一个靠数据生存、智慧行走的企业家。
文/张镜(《川商》杂志编委、编辑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