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小车走快道,一路畅通?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种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9 13:55
尽管认为“走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是开小汽车,成本会上升”,湖北省种子集团还是参加了水稻二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湖北省种子集团是国内经营杂交水稻或杂交玉米的育繁推一体化51家种子企业中的一家。有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品种审定制度,品种审定绿色通道顺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把部分行政审批权交给了市场,客观上减轻了企业奔走于品种审定的负担。但也有人指出,绿色通道的实施已经扭曲了其设计的初衷。
│两年申请品种2020个
2014年2月,绿色通道出现在开始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称《办法》)。
《办法》中,新增加的第二十四条备受行业人关注: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种子企业,在申请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试验方案应当在播种前6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确认,试验条件、标准不得低于国家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要求。坊间传闻的绿色通道终见纸端。
2014年5月26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出台了《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试行)》(下称《指南》)。除办法提到的一条外,指南增加了绿色通道试验情形:已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具备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同一生态类型区10个以上生产试验点连续两年试验数据的,申请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免予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绿色通道写入了《种子法》修订草案第十七条,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企业,对自主研发的品种需要审定的,可依照审定办法自行完成试验。种子企业建立试验数据可追溯制度并对真实性负责。
绿色通道在省级品种审定中进行了一次尝试。2014年11月,广西印发了《申请广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品种审定自行开展自有品种试验实施办法(试行)》,6家通过资格认证的种子企业,获得联合开展自行试验方案审批,进入试验准备阶段。
3月8日,在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培训班上,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巡视员吴晓玲介绍,2014年水稻和玉米申请企业分别为13家、18家,2015年增加到17家、31家,水稻、玉米品种分别为780个、940个,总数达2020个。
│绿色通道有多“绿”?
品种审定制度已被行业诟病多年,绿色通道的出现为不少企业带来了希望。其实,绿色通道并非“省时省钱”,不过仍有不少符合条件的企业跃跃预试。有行业人指出,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准入机制或经简化的品种试验和审定程序可以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表示,绿色通道,是为了探路,为了缓解目前区试能力不足,是为了调动大企业的积极性。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秋乐种业”)是申请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公司之一。秋乐种业在黄淮海、东华北、西北、西南等四个玉米生态区域的测试点156个,全国四个主要玉米生态区同时启动“绿色通道”玉米测试。
“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只是一种品种表现鉴定平台,不是品种走向市场的捷径。自行进行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不会缩短审定时间。”秋乐种业总经理李继军说,现阶段的品种经绿色通道审定同样是按照国家规定流程进行,要完成好几年区域试验。
这一观点得到北京开越律师事务所律师梁顺伟的认可,“绿色通道并不是要节约时间,品种还是需要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操作。”
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总裁杨雅生表示,开展品种试验,土地、种、水、肥、药、人工的投入不低,1个试验点1年的花费在3000-5000元之间。这样算来,省级审定的品种需要10个试验点两年以上的生产数据,需要花费6-10万元。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国保提到,国家和省级区试有财政经费补贴,绿色通道完全由企业承担,成本自然高很多。
不过,这并未降低企业申请绿色通道的热情。“企业开展绿色通道,一是更直接客观,二是不受名额限制,三是有些熟期栽培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袁国保说。他还建议支持轻简栽培稳产的品种通过绿色通道审定。
在李继军看来,公司自行建设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必定会为公司带来额外成本,但是公司可以将现有的测试网络与绿色通道测试网点结合,提高现有测试平台规模,准确客观的评价品种的优劣,所以公司实际投入的额外费用会较少,国内一些大型种子企业完全有能力开展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杨雅生同样认为,种企如果科研实力较强,已建有完善的、覆盖不同生态区的测试网络,那么进入绿色通道轻而易举,种企联合开展绿色通道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绿色通道任重道远
“参试品种条件不符,证明材料不全,扩区生产试验不规范,试验布局不规范。”对于施行刚好一年的绿色通道,吴晓玲认为还存在这些问题。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当初提出绿色通道的政策建议人之一,对于正在实施的绿色通道,他认为是在泛化。
“绿色通道是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先从大企业做示范,在种业建立市场机制,再扩展到中小企业,逐年放开。管理部门不对企业做深入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资质审核,就大开绿色通道之门。现在泛化到全国几十家企业被赋予‘育繁推一体化’的名头。这是对绿色通道的彻底扭曲。”
在他看来,即使是资本过亿的企业,资金比较分散,大多数不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技术链,也不具备足够的市场责任能力。他认为,绿色通道不能授予所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只授予其中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利益主体。要从近百家企业中甄别和筛选出2-3家有责任能力的企业,给予绿色通道准入授权,每2-3年复核一次。“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必须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用户服务的现代意识,才可能生存和发展。”
李继军建议,农业部门加强监管,尽快制定与企业自行开展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相关的法规政策,对企业自行承担的测试网络有一套完整的监督、监管体系,可以由政府相关机构制定评分标准,每年对企业的测试网点进行评价,每年淘汰不合格的测试点,同时,对个别不诚信弄虚作假企业出台处罚措施。
吴晓玲也表示,要健全制度,保证品种试验结果、相关材料真实性,弄虚作假者,取消终身自行开展品种试验资格。
《农财宝典》记者 叶香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