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穗鲜食、玉米加工是鲜食玉米的主要消费市场。两个市场的稳定对促进鲜穗玉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持续几年的高价位,让鲜食玉米加工厂生存艰难,不少企业倒闭。发生玉米滞销时,鲜穗市场供大于求,而加工市场也无力消耗剩余产能。鲜穗与加工玉米市场如何划分与平衡成为行业人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应季节选择品种
近二十年来,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迅速。鲜食玉米产业格局南北区分较为明显,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省份农户以种植甜玉米为主,70%直接以鲜苞形式消费,30%用于加工。吉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北方和东部地区以发展糯玉米为主,70%用于加工,30%鲜苞消费。
据了解,当前我国鲜食玉米市值已达300亿元,农户种植每亩纯利润1000元/亩左右;经过加工可再创造价值1000元/亩以上。全国多个省市区将甜糯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农户种植鲜食玉米效益远远高于粮食作物,而鲜食玉米加工产品也在逐渐走上百姓餐桌。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王子明介绍,近十年,广东省先后建成投产日处理50吨以上的甜玉米加工企业30多家。然而,随着鲜穗价格的持续走高,不少加工企业面临倒闭。
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理事长汪黎明说,我国鲜食玉米产业还不成熟,生产规模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一旦市场出现滞销,就直接影响农户利益。
“今年,受海南省玉米种植的冲击,徐闻地区鲜食玉米市场出现价格跌失,农民纯收入极大降低。”湛江市甜玉米种子经销商收购商招陈玉说。种植结构不均衡,造成的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低收入使得农户的种植热情减弱。
汪黎明认为,为了充分保证农户利益,平衡鲜穗和加工市场,有必要从种植季节上进行调整,划分消费市场。“春季上市的,以鲜穗消费为主;夏秋季上市的,以用于产品加工为主。”
同时,积极培育成熟的消费市场,稳妥推广订单生产,有利于稳定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在规模化生产基地,应当做好前期消费市场调研工作,提倡订单生产。
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哲喜认为,农产品产能不能光靠溢出加工调节,应当通过推广优质品种促进市场消费。“将来市场应当细分,产品功用区分不同消费群体,明确加工、鲜食产品消费市场。”
多方联动促发展
政府、协会、媒体的有机联动,是促进鲜食玉米市场良性发展,平衡消费市场的有效方式。
汪黎明认为,鲜穗玉米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支持,政府应当鼓励适度的土地流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规模化、专业化的鲜食玉米种植经营,进而提高专业生产大户的收入水平。
罗哲喜认为,政府应从引导社会消费出发,提供各项信息服务,监管督导不正事实,引导产业向理性的方向发展,“泰国的甜玉米产业在短时期发展迅速,加工产品出口额已超越美国跃升全球第一位;甜玉米本起源温带地区,而在近热带国家从品种改良至种植推广取得如此成就觉得不可思议。”他认为,这与政府在产业发展起到的正确指引分不开。
汪黎明介绍,学会(协会)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培训会等形式,推荐优良鲜穗玉米品种,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同时可以把品种研发选育、种子生产销售、大田生产种植、鲜穗收购运输、产品加工开发等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各种协会应起到反映农户心声,传递与各级社会关系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争取政府项目补贴。”汪黎明认为这是每个协会都应该意识到的问题。
要引导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媒体所起作用关系重大,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罗哲喜说:“主流媒体应该尊重科学、尊重专业,从正面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同时主流媒体还应负起鞭挞‘歪流媒体’、别有用心播导的责任,扭正事实。”
“鲜食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引导和宣传。”汪黎明说。近年来,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与南方农村报通力合作,在南宁、广州、武汉举办鲜食玉米学术和品种观摩活动,促进了南方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既关乎广大农民的利益,也牵涉种业、加工、消费等市场利益。媒体的正确引导和公正宣传至关重要。
《农财宝典》记者 刘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