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术后患者两种伤口负压注射器引流固定方法的效果评价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口腔科,美容手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7:46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科手术后患者两种伤口负压注射器引流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我院382例口腔科手术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负压注射器引流固定方法下所产生的负压引流管的脱落次数、护理人员的固定次数及患者体位变化灵活性、材料花费及操作满意度方面的不同[1]。结果:负压引流管的脱落次数、护理人员的固定次数、患者体位变化及操作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材料花费方面,两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结论:以橡皮筋和别针的固定方法明显优于创痛的3M胶带固定方法,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科手术后患者;两种伤口负压注射器引流固定方法;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10-01
在美容医学的发展及临床中牙病持续增多的影响下,口腔科手术在我院的实施也逐渐增多。在空腔手术中,负压引流是经常应用的技术。特别是颌面手术术后,经常在患者口腔切口设置负压引流管,且延伸至口腔外固定。人类的口腔很难长期的保持张开的状态,负压注射器放置的方法对于患者保持引流管不脱出、不扭转、不打折是负压注射引流器固定的重点。常规规定方法是采用3M胶带对注射器进行固定,但随着患者不适感的增加,容易发生脱出的问题。
针对于此,本院进行了方法的改进。为了探究口腔科手术后患者两种伤口负压注射器引流固定方法的效果,本院对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口腔手术并行负压注射器固定法的382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口腔手术并行负压注射器固定法的3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均为口腔内切口。根据伤口负压注射器引流固定方法的不同及患者意愿,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191例,采用别针和橡皮筋的方法进行固定,男性98例,女性93例,年龄在28~48岁之间,平均年龄(32.56±4.94)岁;对照组191例采用传统3M胶带的方法进行固定,男性96例,女性95例,年龄在18~58岁之间,平均年龄(28.56±4.94)岁。全部患者手术平均放置2条引流管,放置时长为2~3d。两组患者在手术方法、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价值。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1.2.1 注射器负压引流法
现将1次性20ml空针的针头和针冒取出,将针乳头和引流管接口连接,抽拉活塞,形成负压,然后将针头及针冒竖放于活塞轴内。大头可抵住活塞柄,小头可抵住活塞的底部,以形成负压[2]。通过对预抽空气的控制,再次与引流管的接口相连接,并抽动活塞轴调节针管内的负压。
1.2.2 固定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带固定方法,用普通胶布或3M胶布固定在胸前肩膀处上衣上。观察组采用以橡皮筋和别针固定的方法,方法如下。
首先选取长度在3~4cm的别针及4cm的普通橡皮筋。将一根普通的橡皮筋环绕特制的负压注射器上,再用别针穿过橡皮针固定在伤口侧患者的上衣肩膀处。统计两组患者负压引流管的非计划脱落次数、护理人员的固定次数及患者体位变化、材料花费及操作满意度方面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负压引流管脱落次数方面,观察组每日脱落0次,对照组患者平均每日脱落(2.78±0.35)次,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在护理人员固定次数方面,观察组每日平均固定0次,对照组每日平均均固定(5.36±2.11)次。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在材料费用方面,观察组平均费用为7元人民币且所用材料可回收后多次利用,对照组平均费用为8元人民币,两者相较差异不明显(P>0.05);在活动范围方面,观察组可站立、侧卧、平卧及走动,对照组只能平卧。固定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为98.95%,对照组满意度为81.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3 讨论
负压注射器引流方法自创立以来,在临床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特别是在颅颌面等美容手术中,口腔负压注射器引流方法应用较多,在临床护理中,患者伤口长期放置引流管难免造成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而当采取活动及其容易造成引流管的脱落,容易引发空腔感染等并发症[3]。同时,患者长期保持固定的姿势容易产生褥疮,也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所以本院进行了固定方法的创新。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在负压引流管的脱落次数、护理人员的固定次数及患者体位变化、操作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感官,有利于创面的复合[4]改良后的固定方法更为牢固,本次护理人员无需再次固定,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固定方法,该良后的方法更为美观大方,改善了患者的形象及心理体验。本次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频率降为0,重新固定次数降为0,而对照组每日平均均固定(5.36±2.11)次,固定随时有松脱现象,给患者的活动及护理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最后,改良的方法起到了成本节约的作用,不仅成本降低了,同时橡皮筋与别针均可回收,多次利用,具有环保、经济的优点。
综上所述,以橡皮筋和别针的固定方法明显优于创痛的3M胶带固定方法,临床中我们应敢于进行创新,提高患者治疗的各种细节。
【参考文献】
[1]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等.清创术后持续灌洗加负压封闭吸引引流治疗顽固性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10,01:1-4.
[2]刘洪达,曲家富,李绍光,等.一期解剖复位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12:1083-1085.
[3]赵继宏,方昕.负压封闭引流及皮片移植修复胫腓骨骨折的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0:3246-3251.
[4]买合木提·亚库甫,阿里木江·阿不来提,艾合买提江·玉素甫,等.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技术修复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张效果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39:6392-6396.
匡秋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