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儿骨科护理,护理效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0 10:39
【摘要】目的:探究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小儿患者36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180例。对实验组骨折患儿接受治疗性沟通护理,对照组骨折小儿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2个月的治疗后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骨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6.67%;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程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患儿进行治疗性沟通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缩短住院的时间,提高患儿的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骨科护理;治疗性沟通;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57-01
近些年,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医护工作者的重视,治疗性沟通已经成为当前护理的最新方法,并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骨折疾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的特殊性,骨组织损伤后在短时间内不易恢复,患者需要住院一段时间。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耐疼痛能力较差以及对长时间住院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住院过程中哭闹、不配合治疗较为常见,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根据骨折患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治疗性沟通,让患儿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骨科患者360例,其中男212例,女148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4±1.1)岁,将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其中实验组,男111例,女69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7.9±1.2)岁。对照组男性102例,女性78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6±1.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护理宣传教育。实验组患儿在施以常规的护理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治疗性沟通护理: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倾听患儿的想法,对其护理、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其次,医护人员积极的与患儿沟通使之配合治疗护理;再次,仔细的观察患儿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最后,医护人员需要站在患儿的角度思考,了解患儿的心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实验组进行治疗性沟通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的患儿住院时间比实验组长,平均住院时间为17周。实验组骨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人数为171例,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儿对护理的满意人数为138例,满意度为76.67%,两组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人数为157例,积极配合程度为87.22%;对照组患儿积极配合人数为121例,积极配合程度为67.22%,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疾病患者不仅身体承受的伤痛而且行动不便,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治疗的情绪。骨折疾病治疗病程长、护理时间久,对于小儿骨科患者年龄小,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有限因而言极易产生厌倦、苦恼以及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为此医学界认为沟通性治疗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缓解病痛、及早康复出院[1]。治疗性沟通主要包括听、说、非语言沟通、换位思考四个方面。
在“听”的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倾听患儿的诉说,从中了解患儿的实际需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恐惧、害怕等情况,医护人员更加应该耐性的倾听患儿的诉说,微笑与患儿交流,排解其心中的苦闷[2]。在“说”的方面医护人员不能一味的说教,需要注重说的时间和场合,并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有技巧的鼓励患儿积极治疗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让患儿感到温暖和信任,从而减少对护理工作的抵触情绪提高效果[3]。在“非语言沟通”方面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儿的肢体语言,解读肢体语言的内容,从而进行相应的护理,并且可以用眼神和微笑进行沟通,与患儿微笑打招呼与患儿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展开护理工作[4]。在“换位思考”方面医护人员在与患儿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时,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沟通时注意语气、态度,让患儿和患者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从而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有效的避免医患纠纷产生,让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治疗争取早日出院[5]。
本研究中实验组采用治疗性沟通患儿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患儿满意度为76.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数据能够看出,采用沟通性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教育护理治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痛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骨折患儿,应根据具体症状以及患者的病症程度确定检查方案和治疗方案,在采取治疗性沟通后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各项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晓丽.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4,09(25):176-177.
[2]方继红,龚腊梅,唐艳华.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应用[J].安徽医学,2012,04(21):498-499.
[3]方继红.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应用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11(20):227-229.
[4]魏玉花,白玉红.临床护士如何做好治疗性沟通.包头医学,2008,32(1):48-49.
[5]李学红,庄燕妮,季琼琼.浅谈治疗性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沟通技巧.西南军医,2011,(1):152-153.
胡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