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心绞痛,心肌梗死
  • 发布时间:2015-12-10 09:24

  【摘要】目的:浅析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不稳定心绞痛治疗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治疗前,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丹红注射液;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21-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急性心脏综合征,具有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等特点[1]。如果不能及时或者适当治疗,该病会快速发展呈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时会引发猝死[2]。当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显得极为重要。我院选取了17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85例施行了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不稳定心绞痛治疗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排除内脏出血者、出血性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及严重高血压者。实验组男53例,女32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6.5±7.5)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10.2±2.1)年;合并疾病:糖尿病(40例)、高血压(45例)。对照组男50例,女35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7.2±7.9)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56.5±7.5)年;合并疾病:糖尿病(37例)、高血压(48例)。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性别和合并疾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如下常规治疗:钙离子拮抗剂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血管及张素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和硝酸酯类药物。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即30mL丹红注射液+250mL5%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0.4mL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d,联用1周)。治疗期间每天检查患者体征、询问症状,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律、心率和用药前后的血糖、心电图、肝肾功能、硝酸甘油使用量和心绞痛发作次数。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的减少度均超过80%,心电图T波和ST段恢复正常;(2)硝酸甘油使用量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的减少度为50%‐80%,心电图的T波倒置和ST段均有所好转;(3)硝酸甘油使用量和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度均低于50%,心电图T波倒置和ST段均未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使用硝酸甘油情况。

  1.5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16.0分析数据,以(.x±s)表示心绞痛发作情况等计量资料,对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t检验;用率代表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对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0.05时代表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状况

  相较于治疗前,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2.2 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由表2可知,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59%,对照组为78.82%,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纹痛之间的一类心绞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为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后激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活性,进而形成血小板血栓。从标准肝素中讲解或者分离出的小片段即为低分子肝素,它能抑制血液中部分成分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并具备使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低等诸多优点[3]。临床试验证明低分子肝素可以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3]。

  红花黄色素、丹参酚、丹参酮是丹红注射液的主成分,丹红注射液不仅可以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提高冠状动脉血流、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凝聚、调节凝血系统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速度,还能有效减缓高敏C反应蛋白生成速度、抑制转录因子活性和减轻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因而丹红注射液已经被公认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4]。另外,低分子肝素能够抑制动静脉血栓和体内外血栓的形成,具备抗凝血因子活性。

  诸多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改善明显[5]。本组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加用丹红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结果显示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这与郭惠萍等人[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所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将其作为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首选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何燕红,马少彬,吴敏贞,林小雨.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1:969‐970.

  [2]冷静,丁军峰.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6:180‐181.

  [3]张会利.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88‐89.

  [4]许墨艳.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J].吉林医学,2014,12:2558.

  [5]施凯.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医中药,2012,28(10):253‐254.

  [6]郭慧萍,王利俊.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08:999‐1000.

  龙伟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