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死猪事件:排骨汤 舆论场 媒体潮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浦江死猪事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17 08:43
2013中国生猪业风云榜
年度行业批评与监督:黄浦江死猪事件系列报道
获奖理由:行业健康与社会进步,从一而终都需要媒体的监督和公众的参与。2013年3月初,嘉兴媒体揭露当地乱扔死猪现象。3月8日起,黄浦江死猪事件爆发。随后,公众呼声不停、媒体追问加紧,汹涌的媒体潮拍碎谣言挖掘出真相,也暴露出养殖乱象、社会治理、环保政策等旧病沉疴。这是一堂沉重的公共课,多元参与下引发各领域多方位的思考。
2013年3月初,黄浦江死猪事件爆发,死猪的“奇幻漂流”闯进了公众舆论场并持续发酵。
依然是《东方之珠》的旋律,歌词却被调侃重写,“猪儿腐烂入浦江,江水深深指标正常……让媒体曝光了这些天,每一头死猪仿佛都吞噬你的尊严。让官方调查来抚慰我,请别忘记那皮开肉绽死猪的脸。”这是涧底松版的《东方之猪》,目前已被网友分享3万多次。从此,“东方明猪”与“猪江”有了特指,“沙逼北京,猪投上海”也形成对仗。而这些翻唱与调侃,都齐刷刷地指向了黄浦江死猪事件。
潮起:媒体蜂拥群集
3月4日至8日,嘉兴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揭露当地乱扔死猪、养殖过密等乱象。报道推出后,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仍是地方性媒体与官方的对话。
10日,据新民晚报,黄浦江上游漂浮的大量死猪引起市民投诉,截至9日下午,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已打捞死猪约900头,根据耳标锁定死猪来自浙江某市。
上海从来就是敏感地,报道一推出,引发全国媒体一窝蜂的跟进报道。死猪来自浙江?嘉兴日报3月6日报道中曾称,“从读者来电的情况看,病死猪乱扔的现象在嘉兴市五县(市)两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为此,全国媒体群集嘉兴。
11日,据新闻晚报,上海死猪样品中检出猪圆环病毒病(不属于人畜共患病),确定部分死猪来自浙江嘉兴。
从此,嘉兴死猪和黄浦江漂流死猪确定了关系,沪浙两地官方开启区域性对话,各地媒体持续聚焦嘉兴和黄浦江,公众议论纷纷并质疑,一场席卷全国的媒体潮开始涌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日晚,上海松江、金山区水域已打捞起死猪2800余头。”11日,新京报亮出最新死猪数量。同日,沪浙两地部门经过对话,协力制止养殖户抛扔死猪行为;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回应记者称,死猪多为冻死,目前浙江无猪瘟;农业部方面也表示,无大规模动物疫情。
12日,嘉兴宣传部回应黄浦江死猪事件称,不排除死猪来自嘉兴,但当地没有疫情。据中国之声报道,截至12日下午3点,上海共打捞死猪5916头。
同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公开向媒体表示,农业部已牵头展开了调查。
此后,媒体、政府、专家、公众多元参与,黄浦江死猪事件继续沸沸扬扬。据不完全统计,时至3月20日,上海嘉兴两地共打捞死猪已超过一万五千头。
潮涌:真相深挖穷究
推定死猪主要来自浙江嘉兴后,公众追问,为何死猪这么多?
据悉,嘉兴市是长三角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这里养猪户13万余户,生猪超过734万头/年,出栏数达450万头/年。而一般成年母猪死亡率每年为2%~3%,中猪死亡率为7%~8%,乳猪死亡率更高,达到10%。仅以正常死亡率计算,死猪数量已惊人。
3月13日,新民网报道指出,嘉兴收购死猪的“地下产业”被打击取缔之后,死猪无处卖。另外,无公害化死猪处理系统覆盖不全面,处理池不够用,导致养户不得不集体“抛尸”。
那么,猪是怎么死的呢?随着公众呼声不停、媒体追问加紧,3月15日,嘉兴市副市长赵树梅通报称,死猪漂流主因包括,嘉兴生猪正常死亡绝对量大、冷冻引发中小猪致病致死、养户随手丢弃死猪陋习不改。16日,农业部调查组组长于康震表示,当地生猪死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饲养量大导致正常死亡数量大;二是冬春寒潮天气致使死亡率较往年偏高。
“正常死亡论”与“寒冻致病致死论”刚出,公众哗然,一片质疑。其中,民间描述“嘉兴生猪死于喂砷”的说法甚嚣尘上。
3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嘉兴死猪“砷论”调查,分析砷制剂使用的两面性,指出其中隐藏的威胁,包括我国生猪养殖乱象、检疫部门监测不规范以及暗藏的抗生素药物利益链。3月28日,南方周末也聚焦“砷论”传说,盘点了猪饲料中的“元素周期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猪不是因有机砷而死,但如果有机砷因为漂流死猪被禁,那是死猪的荣光。”
伴随着公众的呼声,来自媒体的质疑也掷地有声。
就在死猪事件爆发之初,9日下午,新华社质疑上海市水务局的信息发布含糊,可信度不够。3月11日,潇湘晨报记者质疑农业部,“请问这种大规模疫情为何没有及时、主动地向公众披露和预警?”新浪网连发三问:谁扔死猪?责任在谁?岂能只限于查找死因?
3月18日,东方早报讯称,上海死猪打捞量已下降,9个水厂水质未见异常。然而,南方周末却据此顺势调查,挖出更多的旧病沉疴。3月21日,南方周末推出《猪祸黄浦江》调查,指出死猪漂流的背后,是上海周边水系污染、河道管理政出多门、跨界污染协调不力等乱象。
潮落:反思涛声依旧
质疑和反思是媒体的天职,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月14日,南方农村报推出《方法与成本:话说死猪合法后事》报道,较为专业地分析了焚烧法、掩埋法和化制法的成本和利弊,并梳理了猪业各项补贴政策。4月1日,《农财宝典·畜牧版》对乱扔死猪的危害、责任和惩罚作出了梳理。
如今死猪事件尘埃落定,上万头被打捞出的死猪已无害化处理,而其中涉及到环境、道德、管理、法律等问题,也引发了各领域多方位的思考。
黄浦江死猪事件是一堂内容丰富的公共课。课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速度以及危机公关能力受到质疑;饲养业脱离监管、补贴政策不敌猪贩收购、猪场滥用抗生素等养殖乱象暴露;水源地保护困境、跨境流域管理老大难等旧病突显;公众也一度呼吁建立环保区域联动机制。课后,沪浙两地尝试打开跨域合作之门;嘉兴将调整养猪产业结构,引导当地养殖转型;生猪补贴政策将向死猪无害化处理倾斜;媒体也在信息潮中躬身反省。
“一些媒体报道断章取义,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进行夸大。这对于媒体的公信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曾参与报道嘉兴乱扔死猪现象的嘉兴日报记者戴纯青,在接受《农财宝典》记者采访时感慨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报道,做好田野工作,以客观的角度记录并分析事件应该是第一位的。”
时至今日,在百度输入“黄浦江死猪事件”,140万条检索信息铺天盖地。当汹涌的媒体潮拍打着黄浦江死猪、席卷过公众舆论场,可以看到,官方和媒体也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农财宝典》见习记者 钟展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