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企业如何抓住互联网革命的“时差红利”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革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6 09:00
面对眼下愈演愈烈的互联网浪潮,农牧行业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心态值得玩味。有人认为,伴随着阿里、京东的农村市场战略全面启动,乡村商业生态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已在眼前;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面对形形色色的互联网转型探索,言必称O2O、B2B、互联网思维的跟风现状,他们认为,大多言过其实,多属银样镴枪头,中听中看不中用。
拥抱也好,排斥也罢,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像润物细雨,已经潜入农村、农业,走进农业者的内心,任何人都无法无视它的存在。互联网对农牧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抛开各种凌空高蹈的思维与名词,回到农村社会经济以及生产的现状,互联网确是未来无法忽略的存在。中国农业正经历千古未有的变局。很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场变革,不是局部地区、局部产业链环节的变化,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系统性、结构性、非线性的变革。就农业宏观政策而言,中国农产品成本上升,“地板价”不断上升,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中间调控空间越来越小。加之,食品安全、环保等综合因素,国家农业政策势必出现全新的调整,这直接关系众多农业企业的切身利益。
而从农业生产实践角度看,变化也将愈演愈烈。一方面,土地流转加速,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形态的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将越来越普遍。农业服务的门槛将越来越高,规模化生产对原有销售渠道的依赖越来越小,变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更核心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无论是种养从业者、渠道商,在未来10年,他们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企业所面对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等一切群体的思维方式、营销和生产工具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不管大到宏观政策,小到企业销售模式和客户结构的转变,毫无疑问,都将以互联网的存在为基础。
如果仅从战术层面思考,从现实销量和现有的销售模式考量,目前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对现有的农业企业短期内并无法产生太大影响。以最大宗的生产资料——饲料的销售为例,其利润空间已经很小,而且有无法回避的仓储、物流等问题,以电商的方式进行销售,并无法降低流通成本,加之养殖户的接受程度不高,无论企业和客户,都无法获得利益的增量。这也是目前很多农牧企业排斥互联网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电商大鳄巨资开拓农村市场,用补贴物流的方式唤醒乡村的网购热情,镇村一级的物流盲点很可能在5年内被定点清除)。
但如果从战略角度考虑,电商只是互联网革命中极其细微的一环,可谓九牛一毛。互联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未来一切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的接口。从发展趋势看,未来营销手段的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服务能力的提升、销售渠道的再造,都需要将目前客户、生产、流程等等一切资料,全部实现数据化、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它可以与金融担保、物联网、个性化营销、生产服务等各种接口联通,进而演变出各种商业模式,目前我们认为阻碍电商的所谓赊销、非标准化生产、对技术服务的依赖等问题,恰恰就是互联网革命需要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更是下一轮商业革命最大的机会。
农牧企业如何抓住互联网为这个行业带来的“时差红利”,核心不在于从战术层面将现有的渠道复制到网上,而是做战略层面的思考,将互联网作为工具,将现有的技术服务、渠道拓展等工作数据化、标准化,打通与其他变革利器的连接通道,为未来的商业模式的革新留下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