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面临发展“新常态”

  养殖过剩和产能过剩

  简单来看,产能利用率=年度产量/年度产能。目前我国还没有判断产能过剩定性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产能利用率,也叫设备利用率,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简单的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从2014年大型饲料企业产能利用率可知,大型饲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大致在50%左右,甚至低于50%;远远低于79%,这个正常值的范围。大型饲料企业尚且如此,可以推断出整个饲料行业确实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统计,2014年我国饲料行业总产能利用率仅30%多,已严重过剩,这是饲料行业利润率极低的根源。而2012年,又是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和转折点,那就是养殖业也进入全面过剩阶段,这就是畜禽和水产养殖持续两年减栏而终端价格难以恢复的原因。

  而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尽管饲料价格没有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但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是越来越低,并且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有所下降。具体来说便是,饲料原料成本越来越高、规模跟集中化、分工更加精细、产品同质严重、科研技术愈发重要、利润越来越薄等等。

  养殖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直接结果就是,饲料企业加速洗牌。我国饲料企业从2006年的近15000家减少到2014年的7000家,年均减少1000家,尤其是2014年直接减少3000家。而中小型饲料企业面临的则是更严峻的生存的困局。这个时候,就越能体现出大型饲料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大企业强势进入加剧竞争

  相对于畜牧饲料市场,水产行业发展落后,大型饲料企业少、养户松散、竞争相对不充分等等,而且发展潜力巨大,这给拥有资本优势的畜牧饲料军团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企业携大资本、强资源进入水产行业,其优势非常明显。如果说通威是饲料营销的1.0时代,以产品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30年;海大是饲料营销的2.0时代,高举服务营销的大旗,最近10年迅猛发展;那么大北农则将饲料市场营销带入3.0时代,以资本合作与股权激励为主要特征,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杀入水产市场。

  从主流水产饲料企业销量看,只有海大、通威算得上巨头,其他饲料企业销量远远低于两家,但是海大和通威水产饲料销量的总和只占整个市场份额24%,因此对于其他大企业,无疑是巨大的整合机会。

  按照相关上市公司年报和咨询公司调查数据估计,2014年中国水产饲料前10名企业按产销量和毛利率情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200万吨级企业:即通威(220万吨)和海大(220万吨);第二梯队为50-100万吨级企业:即恒兴(80万吨)、正大(75万吨)、新希望六和(60万吨)和粤海(55万吨);第三梯队为20-30万吨级企业:主要有普瑞纳、澳华和统一等。其中,销量前10名企业合计销量达到约800万吨,占2014年全国水产饲料总产量的43%左右。同时,销量前11名到20名企业相差不大,均在10-20万吨左右,如南宝、旺海、全兴、天邦、广顺、嘉吉、东方希望、中粮、大北农、淮大江、禾丰、金钱、锦屏等很多企业都在此级别。

  相比2012年,2014年行业中销量前20名水产饲料企业的平均增长率约为20%,超过行业整体平均增长率。2014年销量前20名水产饲料企业总销量为约950万吨,即前20名企业销量已占2014年全国水产饲料总产量50%左右,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行业整合的大趋势已不可避免。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共有33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并购重组,占行业上市公司的42.31%,行业持续整合,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总的来讲,50万吨级以上企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尤其是200万吨级企业将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呈现胶着局面,但不排除在近三年内销量差距存在扩大的可能;10到50万吨级企业或将出现两极分化,少数企业将脱颖而出、突破百万吨级,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维持现状甚至逐渐萎缩;10万吨级以下和10万吨级左右的企业中,一些区域性强者和特色企业将长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众多大型饲料集团的集体加入,从大企业拥有资本-技术-采购-团队-服务等综合能力来看,无疑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原料频频涨价 上下受阻

  据统计,目前我国饲料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中,大豆80%需要进口,鱼粉70%需要进口,乳清粉则90%以上,国内供应较为充足的有玉米、棉粕、菜粕等。其中,大豆需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而鱼粉市场的主导权则在秘鲁手中。大豆、豆粕、鱼粉、乳清粉这些原料的价格波动剧烈,年度波动甚至能达到50%以上。比如2014年,鱼粉价格能从年初的9500元上涨至14300元,涨幅高达55%。因为饲料原料占据饲料企业总成本的70%,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饲料价格。

  反复无常的原料价格导致饲料厂频频涨价,尤其是水产企业最依赖的鱼粉价格波动最大。受秘鲁鱼粉零配额影响,业内预计2015年上半年进口鱼粉市场供应紧张的格局已定,鱼粉高价短期难以下落,不排除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伴随着鱼粉涨价,并带动相关蛋白原料价格快速上涨。这种状况给饲料企业的原料采购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面对并驾驭这些剧烈的变化,正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饲料企业。作为饲料原料中的主要来源,鱼粉价格走势变化直接折射出未来饲企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小企业。

  原料采购成本的高低,决定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营业利润,更是决定饲料产品的价格,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特别是如今饲料行业进入微利化时代,严格控制采购成本,几乎成为所有饲料企业的重中之重。

  相对小企业来说,大企业无疑拥有原料集中采购的巨大优势。粤海董事长郑石轩曾表示,粤海、海大、通威几家水产饲料企业鱼粉年使用量均在10万吨以上。据悉,在2014年鱼粉价格进入疯狂上涨节奏之前,粤海能够把握市场节奏,备下足够的原料,有助于饲料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而中小企业销量小,原料采购无疑处于劣势,往往被原料价格牵着鼻子走。

  政策收紧 终端养殖集约化加速

  新修订发布的《饲料标签》及《环境保护法》也将是饲料企业面对的挑战。新《饲料标签》而言,其在规范饲料生产的同时,有利于减少一些饲料企业对传统养殖户选择饲料产品的误导,有利于指导养殖户合理、规范使用饲料产品,有利于保障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但会增加饲料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触动了饲料中小企业的奶酪。

  而“环保整治”之风也开始吹向了饲料业。现在绝大部分农牧企业正处于一个“夹心层”,进退维艰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以科技驱动型产业为主的地区政府希望借环保整治的名义,把饲料企业、养殖场从长三角、珠三角赶到三四线城市;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更希望引进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或者带来巨大税收的企业。“

  很多饲料企业恐怕还没有等到‘清洁生产’,恐怕被迫搬离了。比如,二十年前,顺德的饲料厂老板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会因为气味被不断投诉,甚至逼迁。因为在过去,饲料厂是顺德经济龙头,当时饲料的味道是财富的味道,现在却成了污染源头。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是非常支持农业,但并非所有地方政府都喜爱饲料厂,因为饲料厂没有税收。

  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在专业升级的重要节点,饲料行业其实是弱势行业,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获得那么快速的发展了。

  对于水产养殖业、饲料业而言,新《环境保护法》既给养殖场、饲料厂的选址、建设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又给养殖排污、饲料厂废气排放等,再上一道“紧箍咒”,水产养殖业掀起一场怎样的环保革命?这是所有饲料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作为大型饲料企业,一般都是地方企业龙头,往往拥有政策的优惠,而中小饲料企业则没有这方面的红利,只能面临更加艰难的转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