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轩:转型关键是成本导向转价值导向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郑石轩,成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6 09:30
鱼粉价格高企,水产品行情波动起伏,大资本频频介入,政策法规不断收紧,如今的水产饲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常态,如何从诸强中突围谋得出路,成为众多行业人士的热议。
在新常态下,企业需要不断地转型和创新,要有“不破不立”的经营理念,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增长点,从而顺应大时代的发展。粤海集团董事长郑石轩表示,如今不管在哪个行业,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都是在快速发展,比如手机,从最初的通讯手机,到数据化手机,再到目前的智能手机,可见工业产品的跨越周期非常短。反观水产业,虽然饲料行业也是在进步,但技术和产品的革新还是慢一些,未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
认清行业形势 摸准方向突破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经济环境。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呈放缓的趋势,企业的经营结构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众所周知,饲料原料占很大的成本,而近几年的价格走势可以用过山车形容,它并不是全年都稳定在一个水平,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波动周期,企业一旦把握不准就会遭遇灭顶之灾。近年来,鱼粉的资源日趋减少,同时植物性蛋白原料的供应量也不足,饲料原料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将不断被挤压。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值得业界的思考。
水产行业,如今面临的环保压力很大。水产养殖环境日益恶劣,除了工业污染外,养殖的污染也难逃其咎。如对虾产业,养殖水体恶化的后果是病害频发,养殖失败排塘,形成新的污染,引发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养殖成本上涨,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下滑。
早段时间,在省的人大上,郑石轩汇报了一个提案,主要阐述关于饲料厂因环保的压力被政府要求搬迁的问题。目前饲料企业生产用地难,是个令诸多饲料企业老板头疼的问题,有的饲料厂要扩大生产规模,却又没有施展拳脚的地盘。企业的未来发展应考虑如何避免因环保问题而遭到政府管制。
水产行业现在还未能摆脱靠天吃饭,在养殖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导致行业经常出现大小年,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不过,既然选择做水产饲料,就要有这种思想准备,因为水产料不像做其他饲料那么平稳,这也是为什么做水产料的利润要高于畜禽料才合理。饲料企业必须意识到资源和自然环境对行业的巨大影响,要预留足够的利润空间来应付的天灾、病害等不可预料的风险,减少这些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冲击。
据统计,年产十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越来越多,短短十来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十几家快速发展到至今已有一百多家。同时,饲料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下降,这表明在饲料行业间的整合兼并力度在加强,总体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在业内都在关注中小企业该如何生存,是整合中发展,还是在发展中被整合,这取决有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竞争力,但并不是说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已丧失优势。有的中小饲企逆势扩张,年增长超50%的发展速度并不出奇,甚至远远超过水产前辈,可以说机会还是很多的。
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化,一定会出现不少百亿级的大企业,他们有优秀的研发团队、良好的服务,可以引导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但这些大企业不能够成为垄断,应当形成几方巨头互相角力的格局。
提升综合能力 回归价值导向
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地生存和发展,那么肯定有它合理且有价值的地方,但应该清楚任何企业的优势都不是全面的,也是有缺陷,所以应当要考虑怎么去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怎么去扬长避短,特别是企业应形成自身系统性的综合能力。
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职业经理人跟技术人员没有形成系统的协同作用,更多是从本部门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例如,做配方的不管成本,只管质量。鱼虾生长慢,不吃料或者吐料,配方师肯定有责任,但让配方师去考虑省成本,试验新的东西,他们就会担心饲料的质量。所以,让配方师考虑降成本,引进新原料、新技术,往往动力不够。而采购人员追求的是原料价格优势,但原料有了价格优势,就能保证有好的产品吗?对于营销人员而言,他们追求的则是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同时卖得便宜,并且饲料厂家支持赊销。
因此,可见不同的部门,想法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存在冲突。那么作为职业经理人和老板,就需对各个部门信息进行整合,综合研判并作出决定,这个就是系统整合能力。企业必须要加强系统整合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也就是要把采购、销售、研发及生产等部门和环节最高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要有优秀人才,形成兵强马壮的局面,更重要是能把这些人才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强大的系统,协同作战,发挥规模化的乘数效应。
另外,不管企业如何创新和转型,关键是在经营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成本导向转为价值导向,做出性价比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现实是,国内市场最热衷打价格战,而这种做法的前提就是要先降低成本,所以在打价格战的伊始,产品的质量是还不错的,随着价格战越打越激烈的时候,产品的质量也在随之下降,最后这个产品就会被市场所抛弃。这也是为什么在淡水饲料领域,广东的饲企原本是抢得市场先机,但后来却被外来的企业所占领市场,也是因为本土饲企深陷价格战的泥潭,失去发展壮大的机遇。
如今市场竞争正处于白热化,大多数饲企的经营思路通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重新打起价格战,不断地降低成本,产品的质量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做高价产品,炒作一些概念,实际效果难尽人意。我认为这是很大的误区,脱离价值导向,脱离了产品的性价比,是一种行业的退步。回归产品,关注每一斤鱼、每一斤虾的饲料成本,同时注意饲料饲喂后鱼虾的成活率、颜色、体型、活力等指标,应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做出的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练好自身内功 不断寻求转变
企业谋求创新和转型,前提是要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首先一点是学习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向内部学习标杆,向外界学习经验。之前曾有传闻,是关于粤海集团被大资本收购的消息,比如粤海跟大北农、泰高怎么谈合作,怎么谈收购条件等具体事宜。对此,粤海历来就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收购”,因为能跟粤海谈合作收购的企业一定是有他过人之处,那么在跟对方交流的时候,就能学到好的东西,对企业的经营也有所启发。
其次则是对趋势的预测能力,主要是对鱼粉等蛋白原料行情的预判,因为鱼粉占到饲料成本高达60%,一旦购买时机把握不准则会吃亏,所以很多公司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分析预测,以保证原料的供应充足和价位合理。精准预测的前提需要建立一定的数据库,包括原料的数据库,产品的数据库,客户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保存、分析,大数据手段,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和研判,这关乎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创新能力的体现,需要大胆的实践。粤海对于很多饲料的配方和原料,都会大胆地去尝试,这背后其实就是对产品创新的鼓励。因为你必须要不断地为市场提供最适合,性价比最低的饲料。当然,考虑到产品调整之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粤海就首先要求配方师对配方应慎重考虑,另外市场营销人员需要和客户沟通,并第一时间把信息反馈回来,以便上层快速及时地做出调整。在这方面粤海做得不错,从来没有为此赔过钱,也从来不会由于饲料质量的问题从而丢失客户。
近年来,水产养殖呈现出总产量不断上升,饲料系数下降,养殖周期缩短的特点,这意味着饲料的技术整体上是不断进步。反观国外,三文鱼是广泛养殖的品种,有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对饲料的研究十分深入,也取得突出的实际效果。据了解,三文鱼饲料鱼粉的添加量从最初的65%转为目前17%,未来的目标是低于15%,而饲料的转化率却从2.5减至1.2,可以说是饲料技术的进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从这条鱼身上得到的启示,就是饲料的优化其实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事实上,粤海这几年也在发生改变,包括在管理、技术、市场等很多方面都在创新和转型,希望通过不断地调整借此能够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值得欣慰的是,粤海存在了二十年,一个企业能够存在二十年,而且还能有所发展,着实不易。有很多企业做了十年或几年就倒闭了,粤海做了二十年还在活着,而且还活得很好。所以,企业需要不断总结自身发展的经验,并坚定了创新和转型的信心,我们不但要活着,也会活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