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种企之失,国内种企之得

  随着近几年我国国内种子企业的不断崛起,我们有理由乐观地相信,跨国种业公司的“失”将是国内种企的“得”。阿里巴巴集团在招聘网站上打出“诺基亚,欢迎来阿里巴巴”的广告标语,从外资企业争夺训练有素的本地人才,本土种企有这个魄力吗?

  跨国种子企业又在裁员了,这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处在种业的兼并重组时期,还是引发了不小的骚动和讨论。

  近期,先正达解散在中国的玉米研发业务,整个中国区裁员58人;圣尼斯不断收缩在中国的蔬菜种子业务,缩减在华员工。“齐聚京城,互诉衷肠。”不少先正达、圣尼斯的离职员工建议组成一个外企离职员工群,选择在北京种子交易会期间交流和吐槽。

  “裁员”、“撤资”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敏感的词语,特别是李嘉诚从中国内地撤资的行为,有人以道德标签解读为“道义缺失”,有人以风向标解读为“看淡”中国经济。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收缩产能,进行结构调整,这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我国种业已经脱离保护和垄断阶段,步入了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轨道。因此,全局视野中的中国种业值得关注。

  自2001年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以来,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业务、抢占市场,在带来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经营、服务理念的同时,也让民族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除了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国外种子企业还通过重金聘请种业人才,不断扩大在华规模,甚至在高端蔬菜种子领域基本实现了垄断。

  育种是种业的核心,“种子”人才的流失是对本土种企构成重大制约。由于发展资金有限,国内种子企业吸引不来优秀育种人才,在科研育种方面更是投入不足。现在绝大多数优秀育种人才,除了在官方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剩下基本都集中在跨国种业公司。

  近几年,国家强调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加大对种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深化种业体制改革、鼓励科企合作、激发创新创业等政策不断落地,种业环境得到优化,国内种企实力不断增强。国外种企的裁员,或许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种企的崛起。

  因此,有理由乐观地相信,跨国种业公司的“失”将是国内种企的“得”。阿里巴巴集团在招聘网站上打出“诺基亚,欢迎来阿里巴巴”的广告标语,从外资企业争夺训练有素的本地人才,本土种企有这个魄力吗?

  另一方面,从国外种子公司能够不断裁员、甚至可以大规模裁员的现象,国内种企要意识到: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国外种子企业的育种方式。

  跨国种子公司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育种流程,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可以专业分工、流水线作业、标准化操作的“制造品种”的大工厂,拥有了一个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和最新研发成果并能自我完善的研发体系。反观国内种企,种子研发大多仍是以课题组为单位,师傅带徒弟式的小作坊,即“1个师傅+2个助手+几个学生”的育种模式,一旦“师傅”等核心人才离开,包括技术、经验甚至材料等关键资源就会流失。

  最坏的时代也许是种业最好的时代,在国家政策利好的环境下,有条件的企业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魄力,选拔、吸收种业精英人才,打造商业化育种体系。我们还有时间追赶这些跨国种企,尽管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