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库存的寒冬里布局和跨越

  近年来,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一直与高库存相伴,如同一个魔魇,挥之不去。造成中国种业普遍产能过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是否因为种业相关制度的不合理,促使整个行业内的企业更愿意去套利,而不是科技创新;是否意味着种子企业一直没有将增加的财富进一步用于科技创新,而一直在进行简单的重复生产,让有限的市场已经无限饱和。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种业已经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过度,但是中国种业的当家人不外乎几种模式组合,一种是政府官员下派,一种是土生土长起家,一种是育种家跳槽,一种是其它行业跨入,而企业管理职业化还是任重道远。

  当下的种子企业管理层,在拥有一定财富的时候,资金往往不是用于科技创新,而是用于“置房圈地”和扩大产能,一味的追求靠资产形成的企业规模。而现代企业竞争中,这些越来越不是竞争的优势与壁垒,很多时候甚至形成了累赘。

  痛定思痛,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种业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克服两大顽疾,一是系统思考能力不足,二是功利性过强。而品种审定制度恰恰无限程度的放大了这两个劣势,也诱使中国种业“山寨文化”盛行。

  种业高库存是一个周期性问题,每一次行业轮回都是一次行业洗牌,种企的管理层只有对周期性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一次次的行业周期循环中逐步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产能提高的程度和库存周转的速度决定一个种子企业生命的长度。

  当整个种子行业当中的企业都处于去产能的时候,也就是一些优秀企业利用行业周期性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最好时机。中国种业就是一个江湖,经历了开始有人蒙着干(相当于瞎搞瞎碰)→逐渐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战国时代降临→行业大洗牌→民营企业大佬出现→国企、非农资本介入厮杀→春秋五霸形成→国企一统天下的几个时段。而我们现在正好处于国企、非农资本厮杀阶段,这个时间点的市场主旋律就是盲目扩张与价格血拼,但是只要能够熬过来的种企,往往都会别有一番天地。

  2015年中国种子市场销售额将突破142亿美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在这样一个“大行业,小公司”格局的行业里,只要种企有进取心,一定会有足够的展示舞台。

  中国种业的企业经营已经由过去的生产经营走向品牌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生产能力之争转向销售能力之争。对于优秀的种企,他们都是在冬天里谋划,布局和跨越。这些优秀种企相信,当整个行业都处于去产能的时候,一定会到也有一些玉米品种是可以穿越行业周期的。比如德美亚1号,该品种于200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面积年递增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它的种植面积不因行业周期性而起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终端零售价格也是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国玉米种子的销售单价。。

  (文:知名种业人士林默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