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烙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辣椒杂交育种。那时起,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称“湘研”)引领着、伴随着、见证着辣椒行业的每个发展时期。如今,辣椒行业难以凭借几个品种独霸市场,单个公司也很难靠一己之力撑起行业半边天。上千品种瓜分中国市场的局面下,湘研又是如何应对?
平均每年3个品种通过审定
创建于1988年的湘研,出生时便含着辣椒科研的金钥匙。依靠湖南农科院的科研力量,湘研的辣椒品种总是“重拳出击、一击致命”。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湖南农科院张继仁领军的辣椒课题组培育出早中晚熟配套的湘研一号至湘研十号辣椒;90年代中期,湖南省农科院蔬菜所又培育出更新换代的湘研十一号至湘研二十号。两次推出的辣椒品种,都很好的覆盖了不同生态区,兼顾了不同地区消费习惯。
1996年,湘研系列辣椒种销售16.9万斤,盈利3600万元,人均创收40万元。这个销售神话把湘研带上发展的最高峰。
2004年,隆平高科重组,湘研改制。然而,湘研并没有放慢研发的脚步。据统计,2005年至今,湘研审定辣椒品种28个,平均每年3个。
如今,湘研的品牌细分为多个系列,以“湘研”系列(泡椒和牛角椒)和“湘辣”系列(线椒、朝天椒)为主。

细分市场 推出拳头品种
“湘研的成功有两个原因,一是依靠科研实力,配套品种占领市场;另一个是有前瞻性,预测出市场趋势。”湘研总经理刘荣云说。
上世纪80-90年代,泡椒和牛角椒占主流,湘研推出的配套品种同时占领大棚和露地辣椒市场;2000年以后,线椒成为新的市场宠儿,湘辣4号同样是跨时代的品种。2010年后,辣椒市场出现了新苗头。刘荣云认为即将到来的是属于朝天椒的时代。
在刘荣云看来,抓住当前的“常规种”是个捷径。常规种的品质普遍不错,育种单位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品种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其产量、简化田间管理和采收工序。
2012年进入市场的“星秀”就是一个育种范例,它的产量是云南小米椒的2倍,公司正在大力推广该品种。
当然,科研育种需要时间和金钱。刘荣云认为,作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湘研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总公司可以给科研人员足够支持,让他们放开手脚,无后顾之忧。
刘荣云很推崇刘石的观点,“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好的定位。”湘研正在走的是“大产品战略”,时代不同了,面对更加成熟的市场,不能像过去那样面面俱到,而应当细分市场。
“看清市场容量、抓住重点、坚持下去”。刘荣云这样要求自己。
未来,刘荣云希望公司在市场占有率和创新能力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要让种子更加国际化。“我们的一些品种品质超过国外品种,而且国内种子成本较低,在东南亚、南美有很大优势。”刘荣云说。
《农财宝典》记者 赵思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