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区档案
苗场数量:年生产能力过千万株的60家左右,大大小小苗场总数超过200家。
年生产能力:育苗总量20亿株
主要分布区域:绥中21家,凌源12家,大连10家,盘锦、铁岭、沈阳都各有几家,其他各保护地蔬菜主产区均有分布。
主要育苗类型:黄瓜、椒类、番茄、西瓜等各种类蔬菜。
代表企业:辽宁依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盘锦鑫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凌源市种苗中心
日光温室面积全国居首,育苗市场需求巨大
目前,辽宁省设施农业总面积已突破1100万亩。全省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总产量达到4013万吨,其中设施蔬菜产量达到2998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75%,比上年提升5%。辽宁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日光温室规模突破800万亩,位居全国首位;全省有41个县蔬菜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其中有34个县被国家确定为蔬菜产业重点县。
“单凌源市保护地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当地育苗业的发展。”凌源市种苗中心主任李桂伟告诉记者。近年来,辽宁的设施农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自2008年省政府启动了100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以来,已经发展了沈阳市、锦州市、铁岭市、朝阳市等4个设施农业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的大市。
“像凌源、锦州、沈阳新民市、朝阳绥中市等蔬菜设施集中区域,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非常多,本地育苗量和需求量不成正比。”一位从事多年种子种苗销售的张润生介绍。
政府大力扶持,本地苗场迅速崛起
虽然辽宁保护地面积如此大,但育苗业发展相对落后。“以往苗子主要是从寿光拉过来,近两年蔬菜主产区才新建了大量的苗场。”辽宁恒业种苗公司总经理匙殿春告诉农财宝典记者,公司之前主要从事花卉苗木繁育等工作;去年投资成立了蔬菜育苗公司,今年苗产量在1500万株左右。
其实像恒业一样新建的苗场不在少数,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从2009年以来,辽宁省财政积极开始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建设。2009年-2011年,省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引导银行、企业、社会等资金投入近8亿元,支持全省建成工厂化育苗中心137个,使全省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育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012年辽宁省财政与省农委联合印发了《关于2012-2014年辽宁省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建设项目及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出强化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进一步调整扶持政策取向,明确近三年只对联体温室育苗中心予以扶持,旨在建设一批集联体温室和蔬菜专用育苗设备为一体的高标准的现代化蔬菜育苗企业,以便从根本上防止单体温室育苗中心随意转型的弊端,确保育苗中心做大做强。
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方式,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对每个联体工厂化育苗中心实行定额补助,每个补助100万元。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建设超过2个以上联体工厂化育苗中心的,规定同一个企业年度可享受补助额度上限为500万元。
经过近三年的扶持,大量苗场已经建成投产。辽宁省基本建成以大型蔬菜育苗企业或集团为龙头、专业化蔬菜育苗基地为主体,自繁自育为补充的现代化育苗新体系,为全省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菜篮子”生产提供优质充足的种苗生产保障。
竞争加剧,亟待市场规范
政府财政支持虽然让本省苗场迅速崛起,但也埋下了隐患。例如技术缺乏使得生产出来的种苗质量得不到保证;苗量急剧扩大,价格战在所难免;在人工、物价升高的情况下,价格战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由于有扶持政策,很多外行业的人也都借此建立了苗场。”一位多年从事育苗生意的老板如是说。
“小苗场一般成本比较低,价格上有一定优势,对于如此多的市场竞争,有时候大苗场很难占到优势。”辽宁依农种苗绥中分公司技术场长蔡春琪介绍,因为公司还有其他两处苗场,可以相互调运种苗,具有一定优势,不然只靠价格也存在很大价格压力。
“本来辽宁的种苗大都是从寿光运过来,现在虽然还有一部分种植户坚持买寿光种苗,但是绝大多数种植户开始购买本地的种苗。”张润生介绍,目前辽宁很多蔬菜主产区的种苗场生产已经开始过剩,不只供应本地,甚至有些开始运输到河北、内蒙等地,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战在所难免。从今年的种苗价格可见一斑,以往贵的时候一株嫁接苗能买到1元多,现在一般只有0.6~0.7元,“以前便宜一两毛都能接受,现在利润只能以分来计算了。”辽宁绥中德之润育苗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洪纯感叹到。
同样的问题不止出现在绥中和凌源等地,“以往我们接订单都是严格筛选客户,信誉好的单才接,现在能有满额订单维持。”大连长青种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岩告诉记者,该公司是全省成立最早的蔬菜育苗公司之一;以往的客户区域主要是辽西的蔬菜主产区,现在当地成立了大量的育苗场之后,订单量明显减少,运输成本上过高,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很难竞争过当地苗场。
《农财宝典》记者 欧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