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猪的理念兴起于本世纪初,它推崇通过减少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猪本身的抗病能力,达到保健防病、提高肉质品质和增加效益的目的。2006年以来,随着猪场烈性传染病频发以及养猪高利润,保健养猪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只在小范围内推广。但随着猪价不振、利润压缩以及环保压力,这种可有效降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概念再次受到关注。
畜牧业转型期,养猪“微利时代”已经成为新常态,养猪人如何在艰难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3月8日,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绿叶生物)邀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多位产学研专家以及全国400多位营销精英和猪场代表对此展开研讨。
“微利”新常态 保健养猪重获青睐
绿叶生物总经理何兴国分析,按照正常消费,每年只需3500万头母猪,有20-30%左右的产能要去掉,最先淘汰的是散户和原种猪场。他认为猪价持续低迷的态势,2015年会持续下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进辉也认为“增产增值”难度越来越大,饲养管理与技术显得更加重要。通过2-3年的调整,要把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到2500万头,并通过正确的观念、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同样能达到肥猪出栏量。
目前生猪产业已经进入平价薄利阶段。由于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从解决温饱问题向关注健康转移,猪肉消费的绝对需求下降,产能已经过剩。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文利新认为,“微利”已经成为新常态,在市场需求和价格进一步压缩的背景下,能够降低成本的保健养猪理念将再次受到猪场青睐。
据了解保健养猪的理念兴起于本世纪初,通过减少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猪本身的抗病能力,达到保健防病、提高肉质品质和增加效益的目的。2006年以来,随着猪场烈性传染病频发以及养猪高利润,保健养猪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只在小范围内推广。但随着近几年猪价不振、利润压缩以及环保压力,这种可有效降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概念再次受到关注。
文利新告诉记者,要想缩短饲养周期,提前出栏时间,要把握2个应激和5个关键点。免疫应激可使饲养周期延长3-5天,而母猪生殖应激使母猪繁殖力下降、仔猪初生重小,进而影响断奶重和出栏时间。出生、补料、断奶、保育和运输则是育肥猪生长重要时间点,只要管理好这几个时间点,可以有效提高生长效率。另外,免疫抑制因素和不当保健也会对出栏时间造成一定影响。
而调控动物亚健康的重要技术措施就是保健饲料(功能性饲料)的研制和应用。文利新等研制的蓝耳病疫苗免疫增强调节剂(IRFF)、口蹄疫疫苗抗免疫应激剂以及抗母猪生产繁殖应激剂等保健饲料添加剂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与绿叶生物合作,实现商品化。通过生猪保健,可大幅减少和控制常见多发疾病,并有望将生猪出栏平均时间缩短为135天。
“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 深入产学研合作
3月4日,绿叶生物与中国工程院印遇龙院士及专家团队共同创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挂牌。仪式上,双方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合作平台,签署了“猪肠道氨基酸利用和细胞代谢研究”、“乙醇胺对断奶仔猪肠道功能影响研究”、“日粮添加抗氧化多肽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的机理研究”技术开发协议书。签约后,双方举行了会谈,就以后的合作方向、合作内容等进行了友好磋商,拟在科研合作、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猪场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多更广的合作,为广大养殖户服务。
据了解“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动物营养方向湖南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只有这一个。工作站核心专家李铁军告诉记者,从营养学角度来调控猪群健康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这是建立工作站的基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研究中心的科研方向与绿叶生物的产品研发有交叉和连贯性,在项目申报中具有积极作用。对企业而言,工作站的成果可以快速转化,增强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科研、企业、用户三方共赢。
据了解,长沙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12月31日批准并授予绿叶生物建立以印遇龙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绿叶生物的实验室基础建设已经完成,包括印遇龙院士在内7-8名动物营养领域科研骨干将协同绿叶生物的研发人员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其中,“乙醇胺对断奶仔猪肠道功能影响研究”和“日粮添加抗氧化多肽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的机理研究”都是与猪场生产密切相关,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应用型研究。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孟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