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系猪在中国的四大障碍如何破?

  众所周知,丹系猪一直以高繁殖性能示人,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但是丹系猪在引进国内后却被很多养殖户诟病难饲养,其繁殖率并没有达到丹麦的高水平,死亡率也较高。那么国内的高温天气、饲料营养配方、产仔数过多以及疾病等问题是否直接影响丹系猪的繁殖能力呢?

  如何破高温天气带来的热应激?

  丹麦的夏季平均温度在20℃左右,而国内尤其是南方地区夏季温度可达35℃,湖南湖北地区夏季温度甚至可以达到40℃。如此大的差异,对丹系猪的繁殖率有多大影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刘小红研究员表示:温度是种猪繁殖性能保证的重要条件之一,母猪的适宜温度在16-21℃,一旦外界温度超过28℃将会产生热应激,热应激会影响胚胎着床、产仔数等。

  “如果气温过高,母猪会出现热应激,会引起采食量下降,导致仔猪断奶重下降,影响生长速度以及正常发情。”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育种总监唐凡表示高温天气会影响到丹系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必须注意控制栏舍的温度。他表示随着国内养猪技术的发展,很多猪场都配套的相应的降温设备,比如水帘降温、地下水降温以及负压通风措施,都能够有效的控制栏舍温度,减少热应激。韶关市牧科种猪场总经理邝旺祥表示在产房安装了环保空调,夏季温度可以控制在28℃左右。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傅衍教授表示丹麦的猪场都是封闭式的,而国内大多是开放式的。在控制温度的同时,还应考虑到猪舍的通风问题。在国外猪舍设计很复杂,通风问题并不是只要安装几个风扇就好,还应考虑到风从哪里进、风量有多大以及风在猪舍内怎么循环。他表示要想减少温度给丹系猪繁殖带来的影响,猪舍设计时需协调好温度和通风,即控制适当温度,还应控制整个猪舍内风量均衡。

  扬翔地方猪创新研究院育种总监陈清森表示丹麦猪舍投入较大,平均一头母猪需要45000-60000元,才能有效地控制猪舍环境,减少外界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而国内每头母猪投入20000-30000元,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生产会有更大的波动。在猪舍建设时应加大猪舍投入,尤其是料、水、温度、通风要投入到位,降低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

  玉米豆粕型饲料是否适合丹系猪?

  在饲料配方方面,丹麦以大麦、小麦豆粕饲料为主,而在国内则以玉米豆粕为主,二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微量元素和粗纤维的含量上。邝旺祥表示可以在现有的饲料基础上加10%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3%的大豆油来提高营养水平。唐凡表示在饲料中还应多添加一些青饲料、干草料等,不仅仅可以补充粗纤维,还可以锻炼消化肠道,增加采食量,泌乳高峰期时母猪每天需要8kg以上的饲料。

  陈清森则认为应加强环境控制,保证丹系猪的采食量,满足生产所需要的能量需求,而对于饲料原料可以不拘一格,同时他表示在饲喂中应避免采用高能量高蛋白日粮,供应足量的纤维,保证猪只营养均衡。

  “饲料原料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关键是要知道丹系猪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傅衍表示饲料配方要根据猪不同阶段生长需求来定,要有一定的营养标准。同时还应考虑到饲喂量,要保证猪不仅能吃饱,饲料中的养分还能够满足猪只的生长需要。他认为国内对饲料的精细化程度不如丹麦,丹麦对于每一批饲料原料的成分都需要分析清楚,不同的原料所含的成分不同,不同的玉米成分也不一样。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必须在配比之前分析原料成分。

  丹麦PORC-EX育种有限公司首席代表王余平表示相比国外,国内的饲料有毒有害物质较多,饲料中抗生素、药物以及重金属残留较多,猪吃了这样的饲料后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降低其生长速度。同时他表示国内霉菌毒素污染严重,而霉菌毒素只有在300-500℃的高温条件下才能灭活,很多猪场在加工饲料中达不到这样的温度,从而降低了母猪的繁殖性能。

  奶水不足或者乳头不足时怎么办?

  丹育贸易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经理杨磊曾表示,丹麦的做法是寻找奶妈母猪寄养。新猪场前三周出生的小猪,只留12-13头,前三周的小猪断奶后,第四周出生的仔猪就可以找奶妈母猪。将长势良好的21天小猪断奶,再把已经长到4-7日龄的小猪给这头母猪带,把新生的、超过12个小时、吃过初乳的小猪给4-7日龄的母猪带。

  国内大部分丹系猪场也借鉴了此种猪场奶妈模式,唐凡表示丹系母猪平均一胎可以带12-14头仔猪。但出现乳头不足以及奶水不足时,采取奶妈寄养方式,进行分批断奶。为了保证母猪奶水充足,必须提供充足的饮水,他表示目前猪场的饮水器都装在料槽里,每分钟可以出10升水来保证母猪的饮水。

  目前佳和农牧丹系仔猪21天断奶可以达到6kg,存活率可以达到93%。同时他还表示由于丹系猪产仔较多,需要配备更大的产床,佳和农牧目前的产床为2.7*1.6米。陈清森也表示因为产仔较多,产床数量应比常规多留15-30%,而限位栏则最好采用可自动打开式设计,让母猪可以自由运动。

  有行业人认为,丹系猪裂蹄现象跟饲喂玉米豆粕型饲料有关。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院长冯定远教授认为关系不大,“就日粮而言,通过配方的调整,小麦型和玉米豆粕型现在可以做到差别不大,最多就是玉米含油多,所以吃玉米的猪会比吃小麦的猪肉质松弛一些。肢蹄病在营养上最主要是生物素、维生素缺乏,氨基酸不平衡;此外,丹系猪的裂蹄还与体重、地板结构有关。”王余平也对农财宝典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介绍了之前去丹麦协助引种的过程中,也有看到丹麦的猪受着肢蹄病的困扰。“这跟微量元素生物素等多种营养缺乏或者不均衡有关,而且这是所有改良品种的通病,即使以‘健壮’著称的美系猪也是如此。”

  疾病环境对丹系猪繁殖率有何影响?

  唐凡认为丹麦在疾病防控方面做的很好,虽然国内疫病复杂,但是本身丹系猪选育过程中剔除了一些对包括腹泻在内的疾病敏感的基因,拥有很好的抗病性,只要国内猪场做好猪场生物安全工作,疫病对丹系猪的繁殖率影响不会太大。

  陈清森也表示,国内病情的确会多一些,但最关键是做好疫病免疫工作,同时结合做好环境控制,不要因温度、通风、潮湿等原因诱发疾病从而影响繁殖率,同时他表示在冬季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

  但王余平则认为疾病对丹系种猪的繁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国内疾病情况复杂,很多猪场至少一个月打一针疫苗,有的半个月就打一针。机体由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三大调控系统共同调控,注射疫苗之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应答,受神经系统调控后体温上升,进而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猪会出现发烧从而采食量下降。同时催产素、催乳素以及孕激素会导致胚胎的早期死亡,产仔数降低。他表示丹麦的疫苗使用较少,但也会打细小、乙脑疫苗,通常只在后备母猪阶段打一次,而国内通常每年要打一两次。免疫系统会反过来抑制内分泌系统繁殖激素的分泌,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

  傅衍认为丹麦很多疾病都是阴性的,整个猪场饲养管理水平都很精细化。他指出国内即使是打了蓝耳疫苗稳定的猪场,PSY也会降低2-3头。

  他认为影响丹系猪繁殖因素有很多,包括饲料营养、疾病、后备母猪的饲养、发情输精等等十几个方面,而遗传性能只是一个方面。国内猪场在短期内并不能发挥出丹系猪的高繁殖力,必须通过不断的摸索,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精细化、最优化,猪才会表现出高繁殖率。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鲍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