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2号开启了我国自主培育甜玉米的先河;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是我国鲜食玉米产业第一支先锋队,积聚全国各地的研发力量,有力带动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大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功劳——原中国作物学会甜玉米协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石德权。
石德权是甜玉2号的育成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甜玉2号,甜、脆、香,含糖量在20%以上,在南、北方均可种植,适应性广,是我国第一个用于生产的超甜玉米。“甜玉2号在生产和市场上都打开了新局面,带动了后续甜玉米的研发工作,尤其是超甜型玉米。”石德权的得意门生、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理事长汪黎明说。
在汪黎明记忆中,石德权是一位既和蔼严厉的老师。1988年,汪黎明到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做硕士论文试验,与石德权结下师生缘。汪黎明回忆,石老师对田间调查要求严格,某一行某一株玉米的吐丝期、成熟期等都要求仔细记载,看到某个玉米自交系材料,要求能立马说出其遗传背景。“要仔细地观察琢磨。”至今,汪黎明仍记得石德权老师对他说的话。
汪黎明说,石老师十分关心外地前来求学的学生,“当时粮票不是较紧张,石老师不时送些粮票给青年学生,还把他的自行车给我使用,骑车去地里,你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两样很贵重。”到汪黎明毕业时,石德权对论文文字表述、表格设计、试验数据,甚至中英文摘要进行修改。
石德权的育种事业还惠及到了更多育种工作者。1992年,“首届全国中青年玉米育种培训班”在石老师的组织下于成都召开,而那时正值鲜食玉米人才“青黄不接”。“让甜玉米事业后继有人一直是石老师践行的愿望,这次培训班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汪黎明说,目前科研院所里活跃在育种一线、年龄在50-60岁间的业务骨干不少都是那一届的学员,受益于这次培训的技术学习与信息交流,私底下,学员们称其为“92共识”。
1991年,石德权发动成立甜玉米协会(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前身),集合了全国分散的力量,将育种研发工作由点到面地带动起来。汪黎明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糯玉米新品种便有育出,但是零星的。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鲜食玉米的科研单位屈指可数,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还有山东、山西、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省农科院。到了90年代,鲜食玉米育种在全国兴起,好品种不断涌现,尤其是甜玉米品种研发,由以前的普通型、加强型集中向含糖量更高、采收期更长的超甜型发展。
在汪黎明看来,协会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石德权把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像张德华、李庆富、赫忠友、庄铁成等,聚集到了一起,发挥老专家们的影响力,为行业群策群力。
广东是我国甜玉米种植最大省份,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王子明说,石德权几乎年年都会来广东,不仅会看育种情况,还会看当地的生产、加工形势。只要是甜玉米的会议,他肯定会到并且发言,对广东甜玉米产业的发展帮助很大。2012年,石德权从协会卸任,而此时的鲜食玉米产业也在历经二十余年快速发展后呈现一片成熟后的欣欣向荣之势。汪黎明表示,他一直在关心全国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食用玉米研究进展》、《甜玉米的栽培和利用》、《玉米胚乳碳水化合物成分的遗传控制》等早期著作和论文,被奉为经典,仍在指导科研工作。
《农财宝典》记者 惠婷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