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饲料行业的双维度竞争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水产饲料,通威,服务营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3 07:28
最近有本书很火,《从0到1》,朋友圈到处刷屏在谈颠覆式创新。如果以这本书的观点看水产饲料行业,到目前为止真正做到从0到1,影响整个行业创造出蓝海市场的,只有通威。也正是通过30年前的产品创新,通威实现了中国水产配合饲料体系从无到有,奠定了此后在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霸主地位。
随后崛起的海大的“服务营销”,包括通威今年自己提出的“技术营销”,应该都是在原有产业框架下的延续性创新,做从1到N的拓展。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延续性创新的边际效益已经在递减,产品和服务的性能提升正出现过度的情况。具体体现:其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基本在产业链上游,养殖效益提升后,受终端市场因素的影响,在大宗水产品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其实现的价值不断打折;其二,严格说,产品或服务的“伪性能”严重过度。所谓“伪性能”,就是并非养殖户真正需要的性能,如饲料蛋白虚高、各种企业的技术服务轰炸等等,已经过剩,且无法产生真正价值;其三,受基础性研究等因素影响,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性能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提升,例如育种、病害防治等等。
对于大企业来说,要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必须沿着原有的产业框架,始终处在延续性创新的前端,哪怕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越来越低。在饲料工业进入资本时代后,在这个竞争维度中,大企业已经确立了技术和市场壁垒,后发企业要挑战其行业地位,几乎不可能。
是否有破坏性创新的可能?如果说,澳华近两年的发展,是在传统产业框架下做的一个创新补丁,那么君有则可能是抛开传统,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
膨化料不是划时代的产品,单就产品性能来说,它依旧属于延续性创新的产物,大企业与小企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甚至大企业在生产和研发能力上,可能还略有优势。但膨化料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白市场。对于君有来说,膨化料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带领经销商有福同享打群架的“新大陆”。问题的核心不在膨化料,而是这套建基在膨化料市场上的新系统。与传统的延续性创新相比,他换了另一个竞争的维度,通过合伙人式的创富模式再造渠道系统,希望通过新的企业在新的市场建立一套新的渠道模型,完成对传统市场的逆袭。而在这个新维度的竞争中,没有霸主,也不需要通过之前的延续性创新的方式来确立霸主。
目前业内在谈及君有或大北农时,多是从产品性能、技术服务等延续性创新的角度思考。事实上,这已经是两个维度的竞争,就好比在地球引力的环境下去操练太空漫步,往往有些言不及义,且容易忽视某种可能性。
对于先入企业来说,必须通过高投入的延续性创新,使产品和服务性能的高线越拉越高;但对于转换了竞争维度的后发企业来说,它只需要保证产品和技术的性能不跌破底线,即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即可。在新的竞争维度中,组织和渠道链条的创新成为其成长的核心推动力。
面对破坏性创新,大企业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视而不见”,由于这些创新往往在新市场或侧翼边缘市场展开,大多难入大企业的法眼;二是“见而无为”,受到传统产业框架的种种限制,即便发现问题,应对起来也束手束脚。此前,就有后发企业通过开发终端大客户的方式,抢食市场,而大企业受到传统渠道与新渠道左右互搏的影响,无法有效应对。这也几乎是所有大企业在做转型创新时,遭遇的通病。
对于后发企业来说,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延续性创新,是否能取得质的突破?如果大集团能够通过技术研发或产业链资源整合,在上游的育种和病害防控,以及下游的流通领域,确立新的壁垒,那么这场逆袭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同样,如果自身在产品和服务的性能上无法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更遑论成功与逆袭。
以上只是理论上的推演,真正的竞争还要回到产品、技术、服务、资金链等等基本面的运营。大戏刚刚开始,各位业界贤达且行且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