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四省膨化料线大起底 广东产能过剩近100%

  华南是我国水产饲料产业的风向标,据农财宝典预测,2014年华南四省(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水产饲料产量约646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1/3。膨化料作为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华南四省上线的膨化线约230条,总产能达460万吨,约占全国膨化线总产能的2/3。

  广东:膨化线产能占全国一半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水产饲料大省,产量多年保持全国四分之一左右。据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水产饲料产量为415.85万吨,相比2013年增长了6%左右。《农财宝典》估测,2014年广东草鱼料市场销量为110-120万吨,比2013年下跌20%左右,以沉水颗粒料为主,膨化料仅两成;罗非鱼料约70万吨,膨化料占70%以上。另外,加上加州鲈、海鲈、生鱼、黄颡鱼、金鲳鱼、蛙类等品种饲料,预测2014年广东膨化料市场销量达170万吨左右,约占水产料总量的41%。

  广东水产膨化料发展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高速发展时期在于2007年以后,当时广东膨化料生产线50-60条,产能70万吨以上。2008年,通威、海大等企业开始力推膨化料,广东膨化料迎来飞跃发展阶段。据业内反映,2008-2010年,广东新增膨化线30条左右,膨化线总量达80-90条,当时广东膨化料市场需求量100万吨以上,产能略显不足(当时单位膨化线产能比现在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膨化线在2011年以后的疯狂上线。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4年,广东新增膨化线85条左右,其中海大10条,通威11条(含收购),粤海6条,南宝16条,恒兴4条,新希望六和4条,旺海4条,澳华3条。这一时期,广东有一半以上新增膨化线集中在以上8家企业(集团)手中。

  据《农财宝典》统计,截至2014年底,广东地区膨化线约170条左右。按半年生产周期、平均单位产能6吨/时、全天18个小时计算,170条膨化线产能达到了330万吨,当前广东膨化料市场需求量17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接近100%。

  目前广东草鱼膨化料市场占有率仅两成左右,不难看出,未来广东膨化线过剩产能,将主要流向于草鱼膨化料。

  海南:膨化料以罗非鱼料为主

  海南地区膨化料主要是罗非鱼膨化料,据《农财宝典》统计,截至2014年底,海南各饲料企业拥有的11条膨化线中,约80%的产能用于罗非鱼膨化料生产。业内统计,2014年海南罗非鱼饲料销量约38万吨,其中膨化料约占60%销售;对虾约12万吨,海水鱼料4万多吨(金鲳鱼、石斑鱼等),蛙料3万吨左右,水产饲料合计约57万吨。

  据《农财宝典》估测,2014年海南罗非鱼料(沉水料+膨化料)市场份额是翔泰11.5万吨,裕泰6万吨,通威6万吨,新希望2万吨,统一2.2万吨,恒兴2.5万吨,歌颂2.6万吨,其他企业5.2万吨,合计约38万吨,比2013年约增长1万吨。

  近几年海南罗非鱼膨化料发展迅速。据了解,2011年海南地区罗非鱼膨化料销量仅2万吨,2012年约8万吨,2013年14万吨左右,2014年接近20万吨,约占罗非鱼料总销量的60%。

  近两年海南罗非鱼料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翔泰,在原有一条膨化线的基础上,2014年再增加一条时产16吨的膨化线。一直主打沉水料的裕泰,也在这一年开始涉足膨化料,该公司全新膨化线将于2015年5月投产。歌颂是海南本土企业,2012年进入行业,一直主推罗非鱼膨化料,市场表现抢眼,该公司近期也将增加一条膨化线。

  目前海南地区有11条膨化线,产能达21万吨(计算方法同上),海南当地膨化料市场需求量约30万吨(部分广东提供),膨化线产能略显不足。随着罗非鱼膨化料比例的提高,海南膨化料市场在未来2-3年还有一定发展空间。

  广西:近两年新增膨化线8条

  广西与广东接壤,2011年之前广西地区膨化料主要依赖广东提供。整体上,广西膨化料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是2011年前后,看到膨化料市场潜力后,广西当地饲料厂开始上线膨化线,这一阶段上线或改造的膨化线约10条,产能3-5吨/小时;第二是2013年前后,大饲料集团开始全面进入广西市场,2013年8月份以后,广西地区新投产的膨化线有8条,其中宾阳通威2条,贵港海大2条,广西百跃(百洋集团)2条,广西澳华2条,产能6-18吨/小时不等。

  广西水产膨化料市场容量有限,据《农财宝典》统计,2014年广西地区水产饲料销量约53万吨,其中淡水鱼料约36万吨(罗非鱼13万吨,同比下降13%;草鱼20万吨,同比增长11%;其他淡水品种饲料约3万吨),对虾饲料约13万吨,龟鳖饲料约2万吨(粉料和膨化料各占一半),金鲳鱼料约2万吨,膨化料市场销量合计20万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地区膨化线共18条,产能约34万吨(计算方法同上),产能过剩达70%。

  但近几年广西地区膨化料发展迅速,2011年当地膨化料不足一成,2014年达到三四成;2013年以后上线的8条膨化线,产能将在未来一两年释放,预计2016年后广西地区膨化料将有一半左右的市场。如果广西区域膨化线不再增加,随着膨化料市场份额的提高,未来该地区膨化线产能将趋向于合理水平。

  福建:大黄鱼膨化料市场潜力最大

  台湾水产膨化料的发展早于中国大陆,因毗邻台湾,福建是中国大陆最早接触膨化料生产工艺的地方之一。据业内统计,目前福建当地至少有20家饲料企业拥有产能大小不一的膨化料生产线,以生产特种水产膨化料为主。早期福建企业(部分台资企业)生产的膨化料远销广东海南等地,但近几年随着广东本土企业发力膨化料,福建企业在华南区域膨化料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目前这部分企业主要耕耘福建当地市场。

  但随着海大、通威、恒兴、粤海、大北农等饲企大鳄进驻福建市场后,当地中小型饲料企业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剧。海大在福建当地淡水鱼类、虾料市场占有率第一,粤海海水鱼料市场占有率第一。

  膨化料作为行业发展趋势,2012年下半年以来,大饲料集团在福建至少增加了6条膨化线,其中恒兴2条,粤海2条,大北农2条。另外,海大早在2007就完成了福建地区4条膨化线的市场布局。通威2002年进入福建市场,目前厦门通威拥有两条膨化线,福州通威将在1-2年内投产,至少上线一条膨化线。澳华集团未来一两年也将在福建建厂。

  目前福建膨化料主要是罗非鱼料,罗非鱼膨化料市场占有率达九成,但草鱼膨化料普及率较低,不足一成。福建膨化料市场潜力最大的当属大黄鱼料,目前福建大黄鱼养殖产量30-40万吨,以冰鲜小杂鱼投喂为主,饲料投喂量仅3成。

  《农财宝典》了解到,2014年福建水产饲料市场容量约100万吨,其中对虾饲料约12万,草鱼料20万吨左右,罗非鱼料约15万吨,海水鱼(大黄鱼、篮子鱼等)料约7万吨,鳗鱼料6-8万吨,蛙料3万吨左右,其他品种饲料约35万吨。

  (农财宝典记者孙岁寒、吴耀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梁春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