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365模式 南沙养户亩利润超8000元

  广州番禺是传统的草鱼养殖产区,主要集中在大岗镇、南沙镇、石楼镇、榄核镇等地,面积约有4万亩。近几年,由于政府征收鱼塘用于开发,当地的养殖面积正逐年萎缩,以大岗镇为例,从高峰期2万多亩,减少到至今约5000亩,养殖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俗话说穷则思变,这也促使当地的养户转变养殖思路,开始尝试养殖周期短,资金流转快的超市鲩养殖模式。

  针对此,广东通威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通威)设计出一套超市鲩的养殖方案,主要是在365科学养殖模式的基础上,从种苗标粗、不同鱼种搭配、提升产量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改进,并在当地进行推广。在该种养殖模式的带动下,当地出现了多个优秀的养殖示范户,均获得高产、高效的养殖收益。

  优化养殖模式谋高产

  吴洪华在广州南沙区大岗镇养鱼,经验十分丰富,除了养殖超市鲩外,还尝试养殖利润更高的草鱼种,这在当地尤为少见。而且,他的养殖收成还颇高,一张10亩的塘,全年出鱼种78300斤,亩效益超8000多元,利润比周边养商品草鱼的养户高出一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按他的话来讲,除了平时的养殖管理要跟上外,关键是365模式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指导发挥出效果。

  正是尝到该种模式养殖草鱼种的甜头,今年吴洪华将一口16亩的鱼塘建设成广东通威的365养殖模式示范基地,全程按照365模式来操作,用以养殖超市鲩。“有了365模式的支持,预计今年单亩草鱼净产量能突破10000斤。”吴洪华告诉记者,按照当地的养殖习惯,草鱼一年养3-4造,亩产约4000—5000斤,由于池塘条件较为落后,难以提升产量。记者在他的养殖场看到,池塘中安置了4种不同功能的增氧机,底排污系统,360度全自动投料机,可见鱼塘的基建设备十分齐全。

  随行广东通威服务经理曾波解释,鱼塘的基础设备是养鱼高产的保障,另外还得在养殖规划上多花心思。据介绍,超市鲩的规格约1.5—2.0斤/尾,广东通威给出的养殖方案是通过投放三种不同规格的鱼种,分别为700尾(规格1斤/尾)、800尾(规格0.5斤/尾)、1500尾(规格1—3两/尾),轮补轮放,基本能保证每个月都能出鱼。每次卖完一批鱼,再补充最小规格的鱼种,如此循环反复,每年最多可卖10批鱼。同时搭配鳙鱼100—150尾/亩、鲫鱼1000条/亩、少量的青鱼和白鲢来调节水质。

  “虽然也是轮补轮放,但是搭配的鱼种规格却有讲究,最终的效果令人满意。”吴洪华十分认可这种养殖模式,他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好处:一是充分利用池塘空间,由于是大小鱼种搭配养殖,在前期不会浪费养殖空间,而草鱼存塘量可控制在3500斤/亩以内,因此后期也不会产生草鱼顶塘现象;二是由于每个月都能出鱼,避免年底扎堆出鱼导致烂市的风险,整体下来收益更为稳健,而且加快了资金周转,减少养殖成本投入的压力。

  不过,曾波也强调采取这种养殖模式,背后需要不少的条件。首先,要配套足够的鱼种标粗塘,保证随时有符合要求的规格草鱼苗使用,才能进行鱼种的衔接养殖。其次是选择优质的饲料,增强草鱼的消化吸收能力,补充足够的营养,以促使草鱼快速催肥长大,加快轮转速度,每年多出1—2批鱼。另外则是一流的基建设备,如吴老板还在鱼塘配备了360度全自动投料机,进一步优化了投喂方式,有利于高产的养殖模式。

  两大关键技术保驾护航

  均衡增氧作为365模式的核心技术,在鱼塘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用了底部微孔增氧,即使是阴雨天也照样投得下料,鱼的长速自然比别人要快。”

  说到均衡增氧技术,吴洪华顿时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只要水体的溶氧适宜,草鱼就能正常吃料,减少了阴雨、高温天气对投料的影响,算下来每年拉长了两个月的养殖周期,而且料比也能有所降低。另外,这套增氧设备还连接了自动定时开关,平时操作非常省力,据曾波介绍,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使投饵区水体的溶氧量维持在5mg/L左右,有效地解决因池塘投饲区域溶氧不足导致耗料的弊端。这也使草鱼的饵料系数降低0.1—0.2,虽然从单批鱼可能看不出明显的差异。但对于超市鲩这种多批次出鱼、上市规格适中的养殖模式而言,长期积累的效果就比较明显。事实上,溶解氧对养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体中充足的溶氧维持了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畅通,可谓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高产的养殖模式,需要投喂大量的饲料,由此形成的残饵和粪便堆积在塘底,容易恶化水质。为此,吴洪华在主养塘特意配置了底排污系统,以改善塘底的环境条件。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在井口的对面的一侧安装两台耕水机,搅动水体循环流动从而带动塘底淤泥向井口集中,再通过井口的管道将淤泥排出塘内,转移到沉淀池分离,上层净化后的水体从新注入鱼塘使用,底层淤泥则收集起来当做植物肥料。“建议是少量多次的排污,高温期可一星期排污1—2次,平时则视水体的肥瘦度酌情处理。”吴洪华说。

  据了解,通威365模式的底排污系统为养殖污水经沉淀分离池,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物理、生物处理后达到养殖用水标准再循环利用或排入沟渠,从而防止养殖内、外源性污染,实现养殖水体良性生态循环,是一种绿色的养殖模式。“如此一来,鱼塘一年四季都不用干塘,延长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平时用药也少。”曾波说,这将是未来养殖的方向,公司将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把一项项技术推广下去,给养户带去真正的实效。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成海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