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卡氏菌病
诺卡氏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一些菌株是人和动物的机会致病菌。引起淡水加州鲈死亡的主要是星状诺卡氏菌,该菌能引起人及多种动物感染发生相应的诺卡氏菌病。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游泳不活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体色(尤其是背部)明显变黑。
2.病鱼烂身。病鱼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3.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
4.肝、脾、肾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厘米。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因内脏有结节,有些地区认为是内脏孢子虫。肝脏等内脏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这些结节形成的原因是:诺卡氏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各组织器官中固着,逐渐繁殖而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5.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肝脏上常有弥散状出血。
6.腹腔肌肉有时有结节。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粘膜上可见结节。
7.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8.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常观察到的症状是:1、2和4。有些加州鲈发病死亡时体表完好,体表无出血,只有1和4的症状表现出来,已经大量死亡。特别注意2、3、6、7、8不是所有鱼可以观察到症状。
诺卡氏菌病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加州鲈、海鲈、小黄鱼、乌鳢(生鱼)等品种。该病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预防。
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广东加州鲈鱼塘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11月和1-3月。每当环境变化后,尤其在雨后,开始发生死亡。
二、肠炎病
主要病原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发病水温23-30℃左右,广东全年皆可出现,常与烂鳃并发。发病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整个腹部至下颈部位暗红色,重病鱼轻压腹可见从肛门流出淡黄色血水,剖开腹腔,内积有许多腹水;肠管紫红色,用剪刀将肠剖开,肠内充满黄色粘状物,肠内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三、出血病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病鱼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身体两侧有垂直于身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和肌肉充血。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腹水,肠道内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此病多发于7-8月高温期间,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
四、细菌性溃疡病
主要病症:①吻端表皮糜烂(以下颌最为严重)、充血发炎,自吻端至眼球处发白。严重时表皮脱落,有时于糜烂处可见淡黄色附着物;②体表腐烂,发病初期体表出现红斑,随病情发展,出现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的现象,病灶呈椭圆形或圆形。严重时露出骨骼。冬春季较常见,但也有在4-6月出现,常引起继发性水霉病感染,导致大批死亡。网箱养殖发病率更高。
综合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