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用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3:23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首先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增强教学实用性的相关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教学 实用性
在大学中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模式单一,单向输入倾向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严重缺乏参与性,偏离了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学实用性的方法,以供交流和参考。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死板
我国高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操作两个主要版块,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增加了网络知识及应用。因为是基础课,从老师到学生普遍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现在每个学生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已经掌握了,无需再学,因此上课时很少注意听讲。作为教师也有这种倾向,课前很少备课,课上照本宣科,考试通过即可,对学生要求非常宽松。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全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毫无新意,与当前技术、信息等严重脱节,对于学生毫无吸引力。
2.单向输入,教学模式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但在课堂上却沿袭着传统的单向输入模式,教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既抽象又单调,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大部分院校都用多媒体代替了黑板,增加了教学的可视性和信息量,但学生仍旧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只能被动记忆,无法与教师、同学之间产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突显。在上机课中,学生在教师的规定下活动,缺乏任务驱动,既得不到基本知识的进一步升华,也得不到技能的实践与锻炼。
3.及格即可,考核方法不科学
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中,大多数院校仍然沿袭着笔试的传统方式,题目一般都偏重理论,与现实联系不多,仅仅强调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这种实践性学科,一是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二是许多学生认为及格即可,对于自己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毫不在意,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提高计算机教学实用性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计算机基础教学缺乏实用性是导致各种问题的根源。下文提出如何增强教学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1.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很长时期以来,许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教学,认为基础理论扎实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就会提高。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课程设置,以传统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笔者认为要增强实用性,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和学生实际情况摸底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必要把证书考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2.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
上文提到,计算机课上仍沿袭着传统的单向输入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突显。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改变这一教学方式,改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发挥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计算机基础课上以学生为本需要做到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重点,以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难点。
3.增加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一体,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得到重视和优化。首先,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了解计算机在各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其次,采用与实际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内容训练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和操作的灵活性和技能性等;再次,选取社会上比较常用的软件供学生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对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笔试,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灵活设置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例如上机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要达到的能力和目标,不规定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上机自主探索,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然后填写实验报告单,总结出收获和反思等。此外,还可以采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等方法来代替考试,既增加了考试的趣味性,消除了紧张气氛,又达到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算机和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否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今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进行满堂灌,应突出“实用性”的原则,切实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增强教学时效性的具体措施,希望对计算机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陶万梦.关于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实用性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1,(22).
[2]李海成,荣新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3]郭浩.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1,(5).
[4]赵书莲.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S8).
[5]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史素娟,(1979-),女,河南舞阳人,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级职称,学士学位,计算机教学。
史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