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情感梳理作为《祭十二郎文》学习的重点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行文,反差手法,语言运用
  • 发布时间:2014-12-23 13:27

  摘要:《祭十二郎文》篇幅较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这篇文章之所以盛传不衰,是因为其表达出的情感极为感人。教师完全可以以作者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从而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动人情感。当然,情感的体验,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品味,教师可以从语言、手法等较小角度切入,在字里行间去体会文章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梳理 祭十二郎文 行文 反差手法 语言运用

  如果说,梳理重点实词和虚词,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的话,那么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是一种高级鉴赏行为。而在文言文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体会字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借此契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动人心者贵在乎情。韩愈的这篇祭文之所以打动人心,催人泪下,就是因为“先乎情”:哀情、悲情、伤情和苦情,贯穿文章始终的就是一个“情”字。

  人们在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其而至于痛不欲生。《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倾诉此情此景的哀婉动人的散文。祭文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仙逝的侄子十二郎(老成)写的。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情同手足,感情至深。韩愈十九岁离家赴长安求官,十几年宦游奔波,使他未能与老成共同生活。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养共居之时,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他如雷轰顶,悲痛欲绝,七天以后,痛定思痛,含泪写下了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以倾吐叔侄间患难与共、生死离别的无限悲情。

  那么文章是如何表达这种复杂哀婉的情感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文章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却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文章在质朴自然的家常琐事的记叙中处处渗透着叔侄间的骨肉亲情。祭文从韩门家道中落写起,讲述叔侄二人青少年时期在宣城度过的那段凄凉生活:“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唯此而已。”这一个典型的生活情节,就把韩门的衰败零落,寡嫂的含辛茹苦并寄望于他们叔侄的悲凉情景,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接着追叙自己开始宦游生活后这十几年间与老成离合的经过,他们曾有三次相会,也曾三次谋划共居生活而均未能实现。老成之死,大出韩愈意料,令他万分遗憾。原以为来日方长.叔侄厮守之日尚多,但坎坷的仕途竟造成今日的死别,铸成了千古的遗憾。韩愈哀伤欲绝,追悔莫及。

  全文所叙之事几乎都是生活琐事,或追叙过去,或记叙现在,或预想未来。作者像叙家常一样详尽写出,自然朴实,生动真切,感人至深。

  二、“反差”手法,直接抒情,反复抒情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叙韩氏两代人特殊的生活遭遇,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直接地、反复地抒发肺腑真情,成为文章强有力的表达方式之一。这种抒情方法,文中有两处最为突出。

  一处是韩愈闻十二郎死讯之初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描述,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作者自感眼花、齿摇、体衰,不能久存于世;而十二郎少壮康强,理应存全。但事实恰恰相反,“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韩愈怎么也不肯相信老成之死是事实,他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或是误传的消息啊!以致作者顿生“真邪”“梦邪”“信也”“非信也”的种种怀疑。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因为“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就在身旁,一旦他确信老成已死,幻想破灭之时,悲痛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的念头。至此,韩愈悲伤得难以再说下去,读者也感到不忍卒读,哀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这里,作者运用“反差”的艺术手法,反复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与哀痛。

  另一处是祭文的最后一部分。从“汝病吾不知时”至“曷其有极”,韩愈又一次倾吐哀情,再次强调自己在老成生前未尽到长辈的义务,并把老成的死归咎于自己“行负神明”“不孝不慈”,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造成今日遗恨的无限追悔和对悲剧无法挽回的哀叹,他直呼苍天,哀痛彻骨。千言万语,总有尽时,悲戚之情,永无绝期。韩愈不惜笔墨,不加掩饰,纵情抒发自己的悲情,真可谓字字含泪,尽吐而方快!而这些最能表达骨肉之情、生死之恨的抒情语言,又最能动人哀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语言运用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这篇散文开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信邪”“真也”“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句状其迷离恍惚之态。同样是叙述衰老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后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错落有致,变化多姿,生动感人。

  为了增强行文的感染力,本文还特别注意虚词的运用。文中从“呜呼,信其然邪”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仅仅三十句,就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这样连用语气词,一方面加重了语气,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另一方面,变化多姿,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最后一段“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语意看似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一唱三叹的感觉。

  这篇祭文,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痛悼之情;所祭之人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竟能成为传诵千古的名作,可见其情之挚,其技之高,值得我们去推敲,去借鉴。

  作者 杨光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