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游戏,情感,主题活动
  • 发布时间:2014-12-23 13:49

  摘要:要想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情感入手,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幼儿情感动力,以榜样引导和行为引导为基本手段,协调社会、家庭的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行为习惯 游戏 情感 主题活动 培养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相当部分幼儿形成了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工作。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内容

  1.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起居、卫生,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等。

  2.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3.活动习惯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活动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等。

  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特别是有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步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在社会大环境中发展,奋斗,拼搏,追求,生存莫定基础。我认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1.1激发情感,真挚鼓励,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语言要亲切,表情要丰富,情感投入要真切,如果教师在表扬和鼓励幼儿时,表情冷漠,眼睛望着别处,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和手势性鼓励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等,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1.2发现优点、及时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2.结合节日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1通过“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向幼儿进行爱父母的教育。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幼儿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播要情感—“爱”。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情感,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通过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激发幼儿“爱”的情感。

  2.2利用“六一”儿童节组织“家园联谊活动”,“小小运动会”等活动向幼儿进行爱老师,爱他人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欢快的舞蹈,精彩的运动会,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绘画作品展,孩子们高兴的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这个活动体现了社会对孩子的关心,同时孩子们在欢快的节日中学会了感激他人,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爱的情感在孩子的心中升华。

  3.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是生活在游戏中的,为了满足幼儿模仿现实生活的愿望,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充分创造角色游戏的条件,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行动积极,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

  4.1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了解幼儿特点,关爱幼儿生活。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在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的标志,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情绪对他们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赖,离开爸爸妈妈他们会感到极大的不安,这时,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体贴他们,使他们逐渐减少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使孩子感到教师是妈妈,是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

  4.2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要注重幼儿如何学,这也反映了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爱模仿是学前孩子突出的特点,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他们的模仿不是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王悦:中国孩子的成才方案蓝天出版社,1999

  [2]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

  [3]林正方:儿童行为的塑造与教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 刘桂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