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措施,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 生活化 教学措施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高中自然地理抽象、难学,而且对生活没有明显的帮助,教师也普遍认为,自然地理理论抽象、综合性强,因而难教。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容易、更有兴趣地接受抽象的、逻辑性、综合性很强的地理理论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呢?
“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也是当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我认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将抽象的地理理论与学生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即地理教学生活化。下面本人从生活化地理教学素材的准备与运用方面谈谈生活化地理教学的一点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欲望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课堂运用实例:天气系统来临,播报天气情况,电视新闻视频、报纸网络文字信息(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寒潮来临(不同地区、职业人员所面临的困难及措施);电视剧中的扫把星(彗星)等,由此种种生活情境顺势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显示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二、巧用生活实例,透析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地理原理,尤其是自然地理原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其实,许多地理原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者是可以模拟的。那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可以借助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
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分组传送书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空调、暖气安装位置(大气运动);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体现);当地气象谚语收集(天气状况);烧开水的现象(热力环流)等。
三、借助乡土地理,丰富地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山川原野,这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皆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
课堂运用实例:本地四季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本地房屋建筑方向(日出日落方向);本地的太阳能热水器、光电板的朝向和倾斜度、建筑密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本地的气候特征、植被类型等等。
四、联系社会热点,提高教学效果
尽管教材在不断更新,但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的。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锐利的眼光,在生活中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做到能够在备课授课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将相关的社会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材注入新鲜血液,为地理教学增添新活力。当然最好的途径便是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素材,将其形成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运用实例:新闻报道-2012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带来的影响(太阳活动);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视频播放-《日本海啸是如何形成的》(地震海啸);2014年预计月全食观测(月相及观测);2014年4月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环境污染)等。
五、利用实践活动,拓展地理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板块,利用课外时间,留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和同学的交流协作,完成活动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扩大、加深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和提高。例如,讲方向判别中:利用日出、日落、手表判别白天方向;利用北极星判别夜晚方向;再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等。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学习,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潘竹娟.构建“认知停靠港”实现“有意义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6):20—21。
魏相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