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飘》的生态美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飘,土地,生态美学
  • 发布时间:2014-12-23 16:27

  摘要:生态美学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它体现的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对自然的依赖,更是一种主体与外在情感生命的共融,是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同和人的精神家园的归宿。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为题材,描写了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它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塑造了几个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它体现着人对自然生态的依存关注,对生命生活本质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飘 土地 生态美学 生命本质

  一、《飘》里的生态美——主体与外在情感生命的共融

  所谓生态美,并非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只是自然界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却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它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自然美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也就是说,自然美是相对来说自然界领域单方面的美,生态美是人与自然两个方面的美。生态美需要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方面的依存关系,而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外在的情感与生命的共融,是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交合一体的生态审美关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恰恰从以下几个方面所表现出的生态美,体现了这部作品的生态美学观念与生态审美价值。

  首先,杰拉尔德的梦想。杰拉尔德是小说女主人公思嘉的父亲,他的家族因为一场战役影响变得家离子散,生活变得拮据,后来他决心当个地主。他用玩牌赌来了“塔拉”农场。他珍爱土地,用心经营,土地也赐予了他财富、地位、家庭。杰拉尔德对土地的热忱与付出,这种主体与外在生命情感交融的审美关系是此作品的生态美表现之一。其次,塔拉农场的和谐安宁。洁白的房屋,缓缓的流水,绵延数英里的棉花。农场的每个人依存着农场生存,精心管理,热爱着农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塔尔顿夫人与心爱的马驹们。塔尔顿夫人也是个农场主,拥有一大片棉花地,她还有个州里数一数二的养马场。她喜爱马,了解马。

  作者笔下的塔尔顿夫人与马儿,这种不同生命物种之间的亲和性,生动地体现了生态美中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共感。

  二、《飘》的生态美学——外在对主体生活与情感历程的见证

  外在对主体生活与情感历程的见证,这种审美价值关系在《飘》里突出表现在农场庄园对作品中各种人物战争前后生活情感变化的见证上。这种见证和价值关系最鲜明的体现在思嘉的身上。

  首先,当战争摧毁了她的家园与农庄,思嘉由一个娇惯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亲自下地干活种棉花的家庭支柱。农场成了她支撑大家生活的唯一来源。其次,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来源于她彻底的自私自利和无止境的占有欲,土地是她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她对土地的追求是狂热的和不择手段的。土地也在她心中越来越难以割舍。再次,当最后所有人离她而去,她失去一切时,她只想回到塔拉,此时,不知不觉她已经将土地农场变成了她的精神家园,在遇到困难、感到劳累、身心俱疲时候,土地是她的惟一支撑,生命情感与塔拉农场共融。

  这片土地也见证了思嘉的父亲——杰拉尔德生命里最辉煌最快乐到变得疯癫的过程,因为战争摧毁了他的农场、摧毁了他的心血、更让他失去了妻子和家园,可以说杰拉尔德的金钱财富生活梦想全数破灭。艾希里也由读书写诗温文尔雅的贵公子变为了衣衫褴褛为生存辛苦劳作的农夫,因为他所希冀钟爱的优雅生活再也回不去。

  可以说,这片土地见证了很多人的悲欢离合,而它最重要的美学意义是揭示了历史上真实的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田园生活的消失,商品化时代的到来。

  这是现实变革的产物,战争催化了资本扩张需要,膨大了人们的野心,不法商人投机取巧,牟取暴利,金钱至上,人性异化。

  三、《飘》的美学价值——自然,精神的家园与生命的归宿

  小说所展现的自然审美形态中,土地一方面是强壮韧性的,战争前生机勃勃,战争后精心管理也慢慢新生盎然,在人类遭遇生存困境时候,提供食物来源;而另一方面又是柔软温暖的,如同母亲的臂膀,温柔地呵护着每一个生命,在个体情感遭遇迷茫痛苦时候,是诗意的栖居之所。

  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具有的审美范畴是可以统一的,它是崇高的又是优美的,使人惊赞、振奋的,又是主客体统一的、和谐的,体现了作者生态的审美观念,表明作者对人类生存和生命状态的诗性思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塔拉是思嘉生命价值的认同和精神家园的归宿,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飘》的作者的生态美学思维观念。作品中艾希里与媚兰的美学观念是作者审美观念的投射与寄托,在娓娓道来的田园式牧歌生活里,给读者带来的是美妙静谧的审美感受,同时也透视出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和谐自然的大地之美的渴求与神往。这不仅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玄思与悲悯,对田园劳作、诗意生存的挽留,更是达到了对生命与存在本源的追思诘问与冥想体验的高度,实质上是对人类更深度广度和终极意义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生态美学》[M],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周均平:《美学探索》[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美)米切尔著;戴侃,李野光,庄绎传译,《飘》[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戴文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