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探索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基层民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5:36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今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和重要工作之一,是指导我国民主协商不断完善,把我国的民主协商提高到新的台阶。目前,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的方式存在很多种,并且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问题也十分显著。本文通过对协商民主在我国基层的发展和实践情况进行介绍,对当前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协商民主在我国基层的发展经历了丰富的过程,一步步渐渐完善,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协商形式。
关键词:人民政协 民主协商 基层民主协商
在我国,协商民主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西方模式,它继承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将儒家和谐文化很好的体现,并且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的参政议政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多年来的经验,有助于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中国的协商民主主要包括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后者指的是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相比之下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基层协商民主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投身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上,并且不断发挥协商民主的精神,积极完成对协商民主途径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参政议政、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费什金不仅仅在理论层面上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且积极倡导将协商民主运用到实践当中。1995年,费什金在其发表的作品《人民之声:公共舆论与民主》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关于协商民主的不同实践。
1996年詹姆斯·博曼发表了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著作——《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对于理性对话的思考,并且详尽地论述了协商民主应对文化多元主义、不平等和社会复杂性的挑战。
哈贝马斯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批评了资产阶级民主已经是脱离民众的民主,并且倡导激进的民主。哈贝马斯所理解的商谈制度是指以下一种形式:“非正式的意见形式贯彻在制度化的选举抉择和行政决策当中,通过它们,交往权力转换成了行政权力。”
自从2000年开始,我国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协商民主的相关内容,最先是在2003年,林尚立在著名的《学术月刊》读物上发表了《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这是我国学者研究协商民主的开端。从那时开始,许多相关的学术文章一一发表,比如:陈剩勇撰写的《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何包钢撰写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陈家刚撰写的《协商民主引论》、《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在这当中被大众所熟知的当属陈家刚撰写的《协商民主》。在书中,他对协商民主这一概念的内涵、实施条件以及制度框架作了具体阐述,同时还讨论了它与社会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当前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在文中他还引入了国外研究人员的具体观点。
在深化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方面,这些著作都起着重要作用,是以后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参考依据。但是如何将协商民主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尤其是如何在基层发扬协商民主在这些著作中很难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这便是本文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基层协商民主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基层百姓在公平自由的氛围下,进行讨论,与政府进行对话与沟通,维护其切身利益,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里所谓的“基层”,具体是指企业、社区和农村,作者在这一既定范围内,具体阐述了这一领域的民主协商。另外,在当代中国,民主最重要的体现还是选举民主,但协商民主作为补充形式,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二、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对协商的所能产生的作用政府领导和群众缺乏认识
协商民主是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的,它不只是局限于少部分人,而将范围扩大到基层百姓,通过这一民主形式,可以更多、更完整地了解老百姓真正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激发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总体来说,在发展政治文明,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方面,协商民主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大家对于协商民主的意义缺乏认识,很多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基层协商民主在政治、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
政治监督是基层协商民主一个重要作用,通过协商民主可以达到监督的目的,杜绝腐败的出现。现在,由于在基层管理的具体流程中还是存在不公开的情况,这就会存在矛盾,这会使它监督的作用没有达到实际效果。比如,在农村中,人民把政策的实施只是看做是政府的职责,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而毫不关心,还有部分农民不配合政府落实相关政策,漠不关心,这样都导致了协商民主只是一种形式,而无法产生实际效果。还有一些政府机构考虑到协商落实需要产生的费用,或者是本身就不重视该政策的落实,这也是协商民主无法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存在非理性因素
现在,在基层民主协商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而且与日俱增。在这里提到的非理性因素说的是人民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方式的不合规,有部分群众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流程上缺乏规范性,有的甚至是违反法律。在参与方式上,通常出现的违规现象是贿赂领导、越级报告、写大字报,有些农民为了打击报复官员做出破坏农田、纵火焚烧、破坏祖坟等行为,有的甚至污蔑他人,人身攻击,扰乱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在参与过程中,有些百姓言辞也不够文明。以上现象并不是说是绝对的,但也不少见,会对协商的落实造成不良影响。
4.弱势群体无法公平得参与到其中
当前,协商民主无法得到真正落实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法真正公平地参与到其中。协商民主理论体系是比较完备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后的结果通常是突出了社会中有产阶级的呼声。协商有时候就好比讲价,两方都会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更可能地争取最大利益。和社会精英比较起来,普通百姓便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弱势。在协商的过程中,主动权总是被精英分子所掌握,整个过程会在他们的控制下发展下去,最后,处于弱势的普通百姓的诉求将不被重视,从而无法体现协商民主真正公平的含义。
三、人民政协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
1.加深理解,提高人民政协基层民主协商意识
在推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基层民主协商作为一个重要工具,它的落实是我国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政府各级领导树立民主协商观念,自发地落实民主协商的具体政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使得民主协商作为政治生活中最普遍的形式,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民主的作用。在民主协商政策的落实过程中,需要人民政协积极宣传新时代背景下的民主思想,构建平等互利、包容和睦的社会氛围,当社会各阶级存在矛盾时,采用协商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2.改革传统,将人民政协工作面向基层
在人民政协在履行职能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切实落实基层民主协商政策,将人民政协工作面向基层,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将科学发展观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其参政议政的职能,提出合理的建议,监督政府工作,并将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反映上去,以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计划位基础,不断深入研究关系到广大人民利益的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完善体系,将人民政协组织延伸到基层群众中
将别的省(市)具体的实施过程作为参考,首先选取符合规范的县(市、区)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建立政协派出机构。在此基础上的政协组织体系便能做到上下一体,同时也可以拓展其活动的区域,更好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其中来,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规模较大的行政村(社区)试点可以组织自己的联络系统,乡镇(街道)政协工委作为其上级机构要加强监督。在联络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便是在乡镇(街道)政协工委领导下,深入基层群众中了解百姓诉求;在村、居委会调解矛盾时也要加以协助;对于重要政策的落实,需要与乡镇、行政村或居委会加以协商;除此之外政协规定的日常工作。
4.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层民主协商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今,对于民主协商,我国已经建立起主要的制度体系,但制度并不完善,缺少规范的流程,基层民主协商的开展往往缺乏规范性,这便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故在基层民主建设中,规范基层民主协商流程便成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民主的具体流程,同时其具体原则和程序也便可以确定下来;基层组织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流程方案。当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利益时,相关流程要符合民主协商的相关规定,使得各方都能公平地参与到当中来。这个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对于人民政协相关工作的协助,这样流程便是规范的,在规范化的制度模式下要不断促进民主协商工作的开展。使得制定的决策都是合理公正的,为促进基层民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5.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基层民主协商作用
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中加强宣传工作,指导基层政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员工素养,调动工作热情,搭建工作平台,提高其效果。对于民主协商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模式和媒介,要不断更新并具体化,拓展参与群众的队伍规模,民主协商可采取的活动形式有民主咨询、听证以及讨论等,这使得决策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可以开展专题化、对口化、界别化等一系列的协商活动,确保政协更好、更有效地旅行其职能。
四、结束语
协商民主的发展可以促进基层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人们通过一系列有关的实践形式增强自己的协商意识和能力,也对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在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道路上存在的挫折和困难。若想真正实现基层协商民主的开展,就必须发挥民众的协商意识,建立健全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依据我国国情创建新的实践形式。再全社会群众组织的协同合作和互相配合下,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将会实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94-99.
[2]鄯爱红.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6):37-40.
[3]姚荣杰.政治文化视域下我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增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4):60-63.
[4]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转变[J].炎黄春秋:2009,(4):3.
[5]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9-122.
[6]吴辉;袁为海;落实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黄万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