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方法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疆,汉语教学,教学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5:06
摘要: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活动当中,要想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要尊重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只有充分重视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并促进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当前我国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具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教学方法
汉语教学是一门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素养,并拓宽思维能力及对于知识的理解。通过对现已有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理论分析,笔者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加强听力教学和训练
在汉语教学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能听懂日常用语,那么在这一个班级进行语言教学就会感到轻松,教师在教与学两个方面上就能很好的安排。如果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汉语,或者似懂非懂,那么进行语言教学就很难。因为学生只有先听懂了教师讲授的内容,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与学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新疆某些地区,各院校的听力设备仍比较落后,有些学校的学生没条件在现代化的电教室上听力课。面对扩招后班级、人数的增多,有些学校仅有的多媒体演示厅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只能各班配备一台录音机、电视机,连VCD机也只能共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教师只能采用“跟说法”,即听一句,复述一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控制学生母语使用的频率。一堂课中听力时间要合理安排,一般小学阶段5分钟,中学阶段8分钟为宜等。因为学生连续听大脑就容易疲劳,所以在听力训练时不能急于求成,要科学地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配合。要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
二、注重口语的教学和训练
汉语教学要做到口语和书面语并重,二者相辅相成,只重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不能因为考试初、中级测试卷里不考说的内容就放弃口语教学。事实上口语好的学生听力也很好,口语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也很薄弱。由于扩招等原因,每个班级人数在不断增多,一个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在50人很普遍。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口的机会就少,而教师讲得则多,结果导致了学生能听懂,但表达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提问从易到难。尽量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景,加强听说训练。教师除了安排1:3口语练习、复习之外还要增加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自行编排一些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汉语节目,让学生多看一些著名影片、电视连续剧,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让学生组织有效的语言回答问题。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启发学生开口。只要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做到声、画相结合,学生的1:3语关就能突破。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听说训练占整个环节的54.6%就能使人们开动脑筋,并且积极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口语训练尤为重要,必须多组织一些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比赛、小品、相声比赛、小型辩论赛和课前5分钟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开口说汉语。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是非常有效的。
三、全面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在语言教学中,要全面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同时进行。各民族的成语、谚语、典故等都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各民族的成语、谚语、典故等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表达各不相同。因此语言教学工作者需全面了解各民族的成语、谚语、典故等特定的文化背景。例如:“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汉民族用来比喻对愚人讲说深奥的道理,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在维吾尔语中却用:“对毛驴弹热瓦甫”。这是由于在新疆自古以来毛驴是维吾尔的主要交通运输、生产工具,比较熟悉,而新疆却没有古琴之类的乐器。汉民族的“万事俱备”哈萨克族用“马鞍的五个部分齐全”来表示。“上层人物”哈语是“骑在马上的人”。“美女”哈语是“驼羔的眼睛”,因为驼羔的眼睛大,而且明亮有神,睫毛长长的,由此联想到女孩的眼睛,有这样一双眼睛的姑娘一定很漂亮。对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比喻表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由此可见,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背景相联系。
四、注意汉字文化和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字是汉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文化产物,是表意文字。这与新疆少数民族使用的表音文字是截然不同的。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对汉字本身所表示的文化内涵向学生讲解清楚,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自如地运用汉字。以象形字为例:“从”是以两个人向同一方向走为意义背景,“林”是以双木为意义背景,“着”是指用手遮住眼睛看,这些汉字都是古代汉族人民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教师若能认真研究汉字,并灵活应用于汉语教学中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心理体现了民族最深层、最内在的特点,汉民族普遍有谦让心理,如: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从对“狗”的厌恶心理出发,引申出带贬义的词,如: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狗奴才等。这些词语渗透着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风情。
结语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初级汉语能力的培养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平时学习过程当中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影响,教师理应及时更新观念,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强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焦若薇.汉语教学中、怎样培养、提高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01)
[2]柴巩利.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汉语教学工作——乌鲁木齐电大汉语教学工作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3]蒋诗堂.师古汉语教学的“三·三”原则及其整合[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4]王爱武.预科汉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管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5]热比娅·吐尔逊,帕提古丽·斯拉木.浅谈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6]骆小所.我们要由汉语教学转为汉语文学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05)
王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