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闸蟹注水”谣言背后的秘密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闸蟹,谣言,抗生素,注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3 10:19
——《大闸蟹:喂抗生素 针眼注水全是谣言》
2014年度行业监督与报道
颁奖辞:真知灼见,还原真相。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从多个角度、有力地反驳关于大闸蟹的各种传言,在还原真相的同时,最终维护了广大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切身利益。
谣言,指没有事实基础,人为有意或无意捏造后传播的言论。一方面误导暗示着消费者,一方面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谣言,自古就有。但在近代以前限于传播途径方式少,谣言大多只能口儿相传。而到了当代,接触网络,尤其是近年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谣言传播异常迅猛,危害更大。
给各类水产品吃避孕药、打抗生素、注水等传言,上个世纪就开始流传。但今年大闸蟹上市前后,数则关于养殖户给大闸蟹吃避孕药、打抗生素、注水的谣言,泛滥在网络上。几乎每个人的微信上都收到亲戚朋友类似的温馨提示“大闸蟹吃不得了。”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农业新闻报道的记者,我虽然觉得此谣言屡辟屡传的荒谬,但还是自觉有必要向公众进行解释,于是再当一次“谣言粉碎机”。
谣言四起
大闸蟹有针眼,表明注水吃了药
“为了促进大闸蟹快速生长,养殖者会集中投放大量的抗生素、动物死尸,乃至避孕药。与此同时,为了让大闸蟹卖相更好,商家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螃蟹注水。”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进入9月,又到了人们喜吃蟹黄,广大养殖户收获的季节。
但听起来骇人听闻的信息,加上“大闸蟹比三聚氰胺还毒100倍”的标题,成为2014年9月以来,腾讯微信中网友热议的话题,撩动着人们本就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经。更让市民对大闸蟹到底能不能吃,产生巨大怀疑。
不少市民还致电本报(华西都市报),询问到底大闸蟹能不能吃?问题这么大,为什么相关部门不管一管?
深入调查
走遍蓉城市场,未发现注水蟹
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以及风起云涌的谣言。我再次走访成都水产品集中销售地青石桥水产批发市场,以及金堂、眉山的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调查。
观察了市场上众多大闸蟹,我都没有发现有针眼的迹象。而对于网上养殖户用避孕药催肥大闸蟹的传言,一位长期从事水产生意的王老板大笑着说:“不可能用避孕药的,大闸蟹本来就要靠蟹黄赚钱,喂了避孕药,哪儿还有蟹黄嘛?”
但不少老板对四起的谣言也心怀畏惧,老板张昌德就告诉我,受餐饮业整体下滑影响,2014年的水产销量本来就不好,本来盼望着食蟹季能好好赚一笔,“估计会被谣言所累。”
而水产养殖户,成都水润合作社的蒋社长也告诉我,他怀疑有人故意造谣,以此影响市场上大闸蟹的价格。
实验说话
400元螃蟹献身,证明均无有害超标
如果只是进行市场调查,就进行辟谣,稿件是不能说服网友,也压不倒谣言的。网友也许会说商家和养殖户是王婆卖瓜,都说自己东西好。到底大闸蟹有没有问题,我决定还是用实验的数据说话。
我让我的实习生从各大超市,以及水产市场购买400元的大闸蟹。然后统一送检到成都市合泰食品(农产品)安全鉴定中心,进行检测。而这也是非政府的第三方鉴定中心,能够做到公平,透明。
根据我的要求,实验室鉴定的内容主要涵盖孔雀石绿、氯霉素、呔喃代谢物、乙烯雌酚、甲基睾酮等指标。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漫长等待,鉴定数据出炉,没有一项指标超出国家认定水平。
权威回复
历来大闸蟹抽检,未发现抗生素超标
辟谣除了调查和做实验,还得辅以官方和专家说法。
随后,我又联系了老熟人,成都市水生动物检疫检验站站长曹成易,对于一传再传的这类谣言,他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并告知,近5年的大闸蟹抽检,均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不合格迹象。“以前说黄鳝(喂避孕药),现在又安在大闸蟹头上,这纯粹就是无稽之谈。”曹成易说,“喂避孕药,将使大闸蟹性腺不发育,蟹黄和蟹膏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卖相?哪个养殖户会干这种蠢事?”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成都市水产协会会长,以及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协会等协会负责人,对方也均直指这一谣言的可笑。
最终,历时近两个星期,我写成了这篇《大闸蟹:喂抗生素 针眼注水全是谣言》的稿件。
提高警惕
谣言背后,部分不法商家的企图
这篇稿件见报后,同时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广泛转载,对谣言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事后,我专门对发布谣言的几个平台进行了调查。我发现这些谣言的初制造者,很多是一些自称“绿色食品”生产商,或者“健康养生”平台的微信发布者。
其实在诋毁大闸蟹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法商家的赚钱图谋:
他们一边散布其他食品有害不能食用的同时,一边在这些网贴谣言中标榜自己的食品无公害,绝对健康。同一篇网贴,其内容虚虚实实,亦真亦假,让消费者难辨是非。而这些不法商家毫无顾忌的造谣,根本不会顾及这些谣言将给辛辛苦苦的养殖户,以及诚实守信的商家带来多大危害。
“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所幸中央也及时认识到了微信等新媒体传谣的危害性,2014年年中,国信办发布了“微信十条”,用文明法治为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立规矩,可谓驱散谣言雾霾的“及时雨”。
而作为党的喉舌,华西都市报也将继续与此类谣言进行斗争。华西都市报 余行
年度行业监督与报道提名
《九鼎折戟湖北天峡鲟鱼真相:双方对簿公堂 天峡败诉被判支付9000万》
该报道真实还原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鲟鱼养殖企业和投资公司之间的纠纷。水产养殖业高投入、高风险、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大的特点,一直阻碍行业向集约化、资本化方向发展。除了养殖量、硬件建设等因素外,水产养殖业如果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建立抗风险的长效机制,该报道引出的问题值得深思。(记者刘涛,原载《时代周报》2014年5月8日)
海参养殖使用抗生素报道
信任危机足以毁掉一个行业,谁也无法独善其身,从以前的多宝鱼到今日的海参,教训已足够深刻。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央视的报道,不仅大胆揭露弊端,更是对全行业的警醒。(记者童盈,原载中央电视台2014年9月9日)
《那些关于小龙虾的传言,你都信了吗?》
这篇报道收集了最近几年来,关于小龙虾的各种传言,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辨析,既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也有清晰的论证,以客观的说明来解析小龙虾,还这个物种以本来面目。既坚持真相,也不回避问题,这是对待一个产业应有的态度,也是这篇报道最大的意义所在。(原载果壳网2014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