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斯曼新型材料应用于深水网箱
张千林最近心情大好。
他是浙江省台州市椒江星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由于2014年养殖的大黄鱼从国庆节后就开始陆续上市销售,成鱼规格普遍达到1.2斤以上,且售价高达80-90元/斤。共上市约11万斤鱼,2014年将为其带来极为丰厚的利润。
而这11万斤鱼之所以能卖出八九十元的高价,都是因为鱼是在一张大网中近野生状态下养出来的。
海洋捕捞转型海水养殖
张千林早在2008年就联合当地的养殖户成立了星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当时主要从事远洋捕捞和近洋张网作业。但随着海洋鱼类资源的衰退,海上捕捞的效益日益下滑。为了改变现状,他开始把眼光转向海水网箱养殖。但养殖什么品种?如何养?让他颇费思量。
经过了解,他将眼光瞄准了大黄鱼。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优质鱼类,因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据了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野生大黄鱼捕捞量顶峰时一年达到19.7万吨,但之后由于过度捕捞,数量逐年下降,目前的捕获量已不足历史最高产量的1%。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大黄鱼网箱养殖在福建、浙江一带流行起来。
张千林所在的浙江台州大陈岛海域正是中国大黄鱼的主要产地之一。据了解,该地区是国家一级渔港,水质优良、饵料丰富,产出的大黄鱼肉质坚实。近年来,当地养殖户人工养殖大黄鱼发展迅猛。“大黄鱼是地方特色品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坚信。
但困惑依然存在。由于当地养殖户普遍都在近海鱼排中养大黄鱼,这样的养殖方式面临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每年台风季节,台风一来都会给鱼排养殖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自然风险大,养殖户常要面对“三年奔小康,一年赔精光”的残酷现实;二是随着养殖产量的提升,卖价20多元一斤的人工养殖大黄鱼比动辄数百元一斤的野生大黄鱼价格相去甚远,高风险并不一定会带来高效益。
因此,找到结实耐用,能抗击大风浪的网箱,同时还要让养殖的大黄鱼更接近野生品质,以提高售价,成为张千林的首要突破口。
新技术助推梦想启航
荷兰皇家帝斯曼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给张千林找到了答案。
当时东海水产研究所正联合帝斯曼爱地纤维功能材料事业部共同设计、开发由高性能纤维——特力夫.制成的超大型深海养殖网箱。这种新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模量高、耐腐蚀和耐切割等特点,是最新一代优秀的高性能纤维材料。该材料制作的网衣网目断裂强力是普通聚乙烯网衣的3倍以上。因此,即使经历极端天气,也能够长期保持柔韧性,抵抗风浪的冲击。
东海所的专家告诉他,台风经过时,传统养殖网箱由于普通聚乙烯弹性高,以及本身的网箱结构设计的原因,在经历风浪时会剧烈摇摆、变形,造成养殖鱼体大面积擦伤,引发鱼体死亡;而特力夫.具有低的伸长率,在风浪中网衣尺寸几乎不会改变,配合特力夫.制大型网箱的设计,能够使网箱结构在风浪中保持稳定,且不被破坏。
这个消息让张千林兴奋不已。这种新型材料不仅解决了网箱抗风浪的问题,还让仿野生养殖变为可能。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2012年,星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决定斥资1000万元建设安装这种超大型网箱,于2013年8月建成并投放大黄鱼苗。
超大网箱成功抵抗强台风
据介绍,该大型网箱由钢筋混凝土桩以及特力夫.制网衣、网盖构成,周长350米,桩体高度22米,网箱高11米。网箱上部5米采用了特力夫.制做的网衣、网盖,下部6米采用铜网。网箱总面积达86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在高潮位时,网箱最大养殖水体可达9.24万立方米,相当于143个普通养殖网箱。
“如此设计安装的大型养殖网箱堪称国内首创,网箱面积同样首屈一指。”到现场参观过的业内专家对此表示极大的惊叹。但这样超大型的网箱,到底抗风浪程度如何,大家都还心存疑虑。
网箱建成不久,就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挑战。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来袭,台州大陈岛地区受到台风正面吹袭,风力达到了13-14级。台风过后,该海域的其他普通养殖网箱、鱼排全部被打坏,而张千林在详细检查自己的网箱后发现,这个巨无霸竟然完好无损,让他长舒一口气。
“通过这次台风的检验,作为新型化纤制品,特力夫.的抗风浪能力远远高于聚乙烯和尼龙,甚至优于铜合金。”张千林说。
除了抗风浪外,网衣在海水中的耐腐蚀程度也是张千林的关注点。由于在海水养殖中网箱长期受到太阳光照射和海水腐蚀,以及网衣上会有尖利的附着物、过往船只的碰撞,纲绳间长时间的摩擦等,都可能会造成网衣破裂,导致养殖鱼逃走的经济损失。经过对比,他发现特力夫.具有优异的耐酸碱、耐盐水、耐紫外线照射的性能,使用周期是普通聚乙烯网衣的2-3倍;而且其在水下的耐切割和耐磨损性能大大优于普通聚乙烯纤维,极大地减少了网衣破损的风险,降低了鱼的逃逸率。
仿野生养殖提高鱼品质
这张超大型网箱能够带来仿野生的养殖环境,这也是张千林愿意花重金打造的一大重要原因。“大型网箱为大黄鱼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使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顺畅,加之特力夫.制网线柔软光滑,减少了网线对鱼体的挂伤和水中生物的附着,因而创造了更健康、更接近自然的养殖环境,提高了大黄鱼的生长速率和品质。”张千林说,养出来的鱼肉质和条形非常接近野生大黄鱼,价值也就得到更大的体现。
有了“仿野生大黄鱼”这个金字招牌,张千林的大黄鱼身价倍增。普通养殖大黄鱼不到20元/斤的售价,在他看来完全不值一提。有了好的品质基础,他通过自己开门店销售和送酒店销售,价格即使高达80-90元/斤,仍然门庭若市,“去年养了10万尾大黄鱼,上市一个月就卖了6万尾,单尾均重1斤以上”。
2014年,20多万尾大黄鱼也顺利养成,国庆节开始陆续捕捞上市,他预计今年的产量有11万斤左右。“两年养下来,已经基本收回了投资。”张千林谦虚地笑了笑。盘算着如此优异的成绩,以及对这个超大型网箱未来的信心,他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彭日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