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诚建:终端化战略实现弯道超车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业,研发,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1 10:11
新安集团即将走过50个年头。回顾50年来的风雨历程,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诚建表示,“始终有一种精神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那就是新安精神——执着追求、持续创新。这种精神具体反映在不断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弯道超车。终端化战略的实施就是明证。”
谈竞争:
大力推进产品终端化
作为草甘膦龙头生产企业之一,新安集团2014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尽管草甘膦第一批环保核查名单上,其下属企业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但草甘膦原药价格的不断下行还是让人高兴不起来。草甘膦产能已然过剩、产品同质化普遍,但还有很多农化企业坚持上马草甘膦项目,未来的价格战或难以避免。
季诚建坦言,后危机时代行业产能扩张、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很大,从去库存化到去产能化,新安集团身处的农化、有机硅行业概莫能外。一面是资源过剩、行业开工不足,一面是市场价格低迷、企业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如果仅停留在产业链上游的不断投入,势必会被淘汰。
为此,早在2007年新安集团就提出“要具备终端化的思维”,要以终端化思维模式为基础,不断在产品终端化、市场终端化、研发终端化以及管理终端化等方面探索和完善,实现动态产销平衡,生产负荷保持较高水平。季诚建指出,这几年实践证明,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扎实推进终端化;只有有效实施终端化,才能使自身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出来;只有产品的终端、市场的终端,才是价值链的高端,才能提升盈利能力和价值空间。
新安是如何推进产品终端化,实现农化产品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季诚建提出了三点:一是延伸发展新安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近年来在磷酸盐混合液利用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是例证。二是产品结构重心由原药向剂型转移,横向发展水剂、颗粒剂、高浓度剂型、专用剂型,形成了齐备的草甘膦剂型系列。此外,新安集团还加快推进有机硅新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细分市场优势,目前形成了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四大系列产品,下游产品产能已经完全消化了自产单体。
谈未来:
产业提升、转型发展、做精做强
自1987年引进草甘膦生产技术起,30年来,新安围绕草甘膦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研发,作为草甘膦原药、水剂、粉剂国家标准的制订者,其目前是国内拥有草甘膦铵盐、异丙胺盐、钾盐、二甲胺盐最为齐全的原药登记企业,还拥有最为齐全的草甘膦单剂与复配制剂登记资源。
“草甘膦是一款老产品,但是我们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保持其活力,比如研发相关的新产品,优化草甘膦废液处理装置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好了,将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新安一中层表示。
在草甘膦废液处理方面,新安也走在了前面。以特有的循环经济模式为支撑,新安在原有氯元素、硅元素的循环利用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磷元素的循环利用技术。据介绍,国内草甘膦产量45-60万吨/年,产生草甘膦母液200多万吨,有机磷废水资源化利用可回收废水中90%以上的磷元素,节约磷矿约50万吨/年。
谈及未来,季诚建表示,新安集团将深入实施终端化战略,并结合“产业提升、转型发展、做精做强”的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实现以“腾笼换鸟”为主线的布局规划,推进以“机器换人”为主线的结构调整,探索以“电商换市”为主线的商业模式创新。
《农财宝典》记者 董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