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站长汪云刚研究员
云雾深山出好茶,西双版纳州作为普洱茶原产地中心地带,拥有众多高海拔的山区,一年里多半时间云雾缭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茶树特别是大叶种茶树的生长。西双版纳境内,一条澜沧江从逼仄的横断山脉间穿行而过,纵贯南北,造就了两岸古六大茶山隔江呼应的壮观格局,仿佛整个西双版纳州茶叶发展史的缩影全部投映在奔腾不息的江水里。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从这里起源,从植茶用茶历史发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今马帮驼铃声不再,当年伟大时期的身影依稀还能从遗留下来的古茶树里追寻。
古树茶品质高,仿生态茶园异曲同工
据统计,西双版纳州的古茶园面积8.51万亩,占西双版纳州茶园总面积的9.71%,(西双版纳州农业局提供)七个古茶树品种,分布于傣、哈尼、布朗、拉祜及佤等十二个当地世居民族100多个村寨之中。是迄今已知的全国古茶树资源分布面积最大、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古茶区之一。
古树茶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茶叶的金字招牌,古树茶价格自2008年触底回升后,连续六年持续上涨。撇开部分资本炒作的因素,西双版纳州古茶园的原生态环境,天长天收的采收管理模式,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保障了古树茶的生态有机品质,也是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
更深层次地解释就是,古树茶既有有机茶的高品质,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刚好能满足消费者最看重的对养生和茶文化的祈求。这也意味着,种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茶叶,茶农就能获得更高额的经济回报。
记者到西双版纳采访,走访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汪云刚站长,他向记者介绍了西双版纳实施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的经验,他说西双版纳的古茶园散布在各个山头,生长在高大的乔木荫蔽下,一方面乔木树可以为茶树生长提供适宜的散射光,另一方面乔木的枯枝落叶在茶园中腐烂成为茶树的天然肥料,古老的茶树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出韵味厚重的茶叶。
因此,近几年云南省大力鼓励生态茶园的建设,茶农通过在茶园中间套种与茶树相得益彰的覆阴树,模仿古茶树的生长条件,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树的仿生态环境,打造高品质的茶叶。
绿色防控新技术,采收茶叶有诀窍
汪云刚站长指出,优越的古茶园气候也为茶树的病虫草害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环境,茶假眼小绿叶蝉、茶红蜘蛛、茶黄蓟马、茶炭疽病、茶白星病是常发性茶树病虫害。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正在推广使用数字化色板、佳多黄板、蓝板、太阳能杀虫灯、茶禅净等多种绿色防控新技术,可以很好的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蚜虫、鳞翅目害虫等,同时维护茶园生态环境,目前在西双版纳推广面积数十万亩。
近两年,茶长白蚧在老班章、巴达、南糯山等山区多有发生,可在冬季时用石硫合剂封园,同时注意保护它的天敌进行防治。茶饼病是茶叶上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秋季末,通过及时采摘鲜叶或修剪就可以避免造成损失。
同时,汪站长还提出,对待茶树病虫害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切不可见虫防虫,见病防病,当病虫害为害在经济阈值之下,就不用施药防治,云南茶区有丰富的茶树害虫天敌资源,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调查茶树害虫天敌有406种,对茶树害虫有较强的自然调控能力,一味的用药不但杀死茶树害虫天敌、污染茶区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对于古茶树和4-5年以上的成龄茶树来说,茶园里的杂草益大于弊,一是杂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枯死后残体腐烂转化为土壤有机质,为茶树提供养分;二是杂草可以避免雨水直接冲刷茶园土壤,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三是杂草可以招引多种昆虫取食栖息,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因此,对茶园杂草应采取人工或机械钐草,不要施用除草剂,减少化学因素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西双版纳茶园管理依旧停留在传统经验水平上,管理粗放,投入少,产出低。汪站长指出,古茶树生长能力弱,采收茶叶时应遵循“采春茶、留夏茶、采谷花茶”的原则,不能掠夺性采摘,毁了古茶树的生命力。
采春茶时留鱼叶(俗称奶叶),采夏秋茶留一叶或二叶,也能保证茶树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促进侧芽萌发。茶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把草”,及时采摘茶树鲜叶很关键,目前古树茶只能人工采摘,而规模种植的生态高产茶园,树型一致,出芽整齐,可以采用采茶机采茶,提高采茶效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