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州宾川县葡萄种植户铁余斌
达人档案
姓名:铁余斌
地址:宾川县金牛镇罗官村委会蔡甸村
种植作物:合作社葡萄5000亩(红提4000亩、夏黑600亩、克瑞森300亩)
关键技术:推行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栽培,少量多次施用水溶肥,建立了农用物资配送中心
“在宾川,三流的农户去外地种葡萄都是一流的专家。”云南奇鑫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永说。此话虽颇显霸道,但不可否认,宾川葡萄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种植能人,铁余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成立葡萄合作社,建立农用物资配送中心,实行家长包户联系制度……铁余斌在做大、做强自己的葡萄产业时,也让当地很多农户开上了小车,住上了洋楼。
技术为先 标准化种植
见到铁余斌时,他正在指导工人盖膜。“12月份盖膜可以保温,防霜冻。”铁余斌告诉记者,等到来年2-3月份葡萄开花后,就能把膜揭掉。
目前云南的葡萄已发展到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多种形式并存。促早栽培主要集中在宾川等金沙江流域。铁余斌说,通过涂抹石灰氮或单氰胺等药剂,就能打破葡萄休眠,使其提前萌发,提早上市。
“红提可提早到5月份,夏黑4月份就可上市,甚至更早。”铁余斌从2005年开始种植葡萄,09年成立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他介绍,目前合作社的葡萄基本都是推行的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抗低温、防霜冻、降密度、调酸化、控产量、促早熟等综合措施的实施,实现了简易大棚、三带整形、水肥一体、立体种植、避雨栽培等技术集成,不仅推进葡萄生产的标准化,还能人为的调整葡萄成熟期,达到调节市场获取更高效益的目的。
在施肥方面,铁余斌在葡萄收获后,要施用1-2吨/亩有机肥,在开春后,再施用50公斤/亩复合肥。整个生长季,还要用水溶肥调节,“总计30-50公斤/亩,分5-12次。”铁余斌表示,主要根据苗的长势来施用。
铁余斌介绍,目前种植葡萄的亩成本在8000元左右,其中人工占据5成,收益差别较大,“少的仅5000-6000元/亩,多的高达3-4万/亩。”
品牌营销 开拓市场
对于农民而言,农产品固然要种的好,但更重要的是能卖的出去,只有完成了销售回合,才能真正增收。同样,在铁余斌看来,现在合作社的葡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销售。
铁余斌认为,尽管合作社暂时还没有遇到销售问题,但随着更多社员的加入,葡萄种植面积会越来越大,必须要未雨绸缪。
“现在不应该一味的追求面积、产量,重要的是打好品牌。”铁余斌表示,当前是合作社练“内功”的阶段,只有把品牌做起来,才能走的稳、走的长远。据介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核算”为主的“五统一分”管理方式,已经注册了“楼铁源”优质葡萄商标,2010年更是成功与沃尔玛进行农超对接。
铁余斌表示,目前合作社的销售模式分为中间人代办销售、老板订购以及自发销售,其中中间人代办占到六成,其余各占到二成,销售区域为北、上、广等地。除了继续做好品牌,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力争将宾川的葡萄推广到全国各地。此外,电商渠道的打造也列在了铁余斌主要计划中。
发展深加工 打造产业链
目前,云南的葡萄8成以上都是以鲜食为主,深加工还较欠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南葡萄产业的长远发展。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铁余斌也开始调整种植结构,“那边300亩还在开发中,计划全部种植酿酒的葡萄。”指着山那边正在开垦的葡萄基地,铁余斌满是憧憬。
“合作社将建立自己的加工厂。”铁余斌表示,现在与加工企业合作比较难,它们在行情好时会要货,但是行情差时,就很难保证。所以,我们的规划是从小到大,慢慢探索,这样更有主动权。
为了保证品种的供应,铁余斌在力角镇自和村建立葡萄品种资源圃一个,开展葡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筛选适应宾川栽培的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葡萄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此外,铁余斌还计划建立葡萄文化公园,将云南的旅游优势与葡萄产业结合,发展采摘、观光的“农旅特色”。
链接
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核心技术
1、降密度:把行距由传统普通栽培模式1.4至1.5米增大到2.5-3米,亩枝条数2500-3000个,产量2.5-3吨;
2、改架式:架式由传统普通栽培模式单篱架改变为“Y”型架;
3、建连棚:由传统的普通栽培模式(无棚或简易避雨棚)创新实施单幅连棚;
4、推间作:由传统普通栽培模式(无间套种)到实施葡萄间套种矮杆经济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