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脂肪肝的CT诊断价值研究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8 09:27
摘要 目的:对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和临床诊断加以研究。方法:采取资料分析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38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资料回顾性研究,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CT扫描,取得肝、脾CT值,然后对弥漫性脂肪肝和局灶性脂肪肝的CT特征加以对比分析,以获取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结果:本组138例脂肪肝患者经过CE诊断后,有71例为轻度脂肪肝,占51.44%,有58例为弥漫性脂肪肝患者,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有9例为局灶性脂肪肝患者,有占位效应,病灶分布不均匀。轻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E比值(0.77±0.09)肝脏CT均值(48.21±7.85)。结论:轻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密度非常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相对容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需要采取CT强扫或延时扫描,以排除其他部位占位性病变可能。
关键词:轻度脂肪肝 CT诊断 弥漫性脂肪肝 局灶性脂肪肝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4-0031-01
目前,脂肪肝已经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攀升趋势[1],若是不及时加以诊治,将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2]。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38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资料回顾性研究,对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加以分析,以便为今后轻度脂肪肝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的13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02例,女性患者有36例,年龄范围在3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岁。每周吸入乙醇100g以上的患者有79例,肥胖患者有106例。弥漫性脂肪肝患者有58例,局灶性脂肪肝患者有9例。7例有肝炎病史,11例糖尿病,11例有冠心病。
临床表现:通常没有特殊症状,有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胀或胀满感等,本组138例患者中,有51例无明显症状,95例存在血脂升高症状,有74例出现肝功能酶系异常。压痛26例、合并脾大37例、触诊肝大25例。
1.2 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螺距1-1.2,120kV,350MA;窗宽250,窗位40;层厚、层距均为10mm。分别对肝、脾CT值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肝脾CT比值进行轻、中、重标准判别。本组138例患者有118例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t检验和X2检验对收集的数据加以对比分析,当P<0.05时,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38例脂肪肝患者经过CE诊断后,有71例为轻度脂肪肝,占51.44%,有58例为弥漫性脂肪肝患者,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有9例为局灶性脂肪肝患者,有占位效应,病灶分布不均匀。轻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E比值(0.77±0.09)肝脏CT均值(48.21±7.85)。
3 讨论
脂肪肝由于肝脏脂肪含量较大,造成密度降低,正常来讲,肝脏密度比脾脏密度要高,但肝脏CT值的个人差异性较强,无法将其作为诊断依据[3],所以临床上通常采用肝、脾CT比值作为脂肪肝临床诊断依据。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脂肪肝级别CT诊断标准,以患者症状和活检标准为依据的话,轻度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为:脂肪含量占肝脏重量的5%-10%,出现30%以下的肝小叶脂肪浸润,患者有食欲消退、厌油腻等微症状[4]。本研究中采取肝脏CT值和肝脾CT比值作为轻度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依据[5]。
弥漫性脂肪肝诊断相对容易,因为其病灶分布均匀,并没有占位效应,肝脏脂肪含量高于正常值,肝脏密度分布也相对均匀,再加上脂肪CT值的个体差异较大,以脾脏CT比值为依据,能够非常容易地测量出肝脏脂肪含量,进而判定是否为脂肪肝[6]。本组58例弥漫性脂肪肝都得到了精确诊断,排除占位性疾病。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患者也出现了密度分布不均的CT特征,这可能受肝脏内血流分布影响,还有部分患者肝脏局部密度异常,对此需要加以CT强扫,做进一步判定。
局灶性脂肪肝患者的CT特征呈病灶分布不均,主要是局部分布为主,造成肝脏区域密度相对降低,进行CT扫描时,能够清晰看到,但可能产生占位效应,造成浸润区域隆膨,如果病灶集中分布在肝外区域,CT诊断也相对容易[7]。但若是病灶深入肝脏内部,造成肝脏密度分布不均,并存在占位效应,那么就可能存在其他肝组织病变问题,此时需要对患者进行CT强扫或延时扫描,以作进一步判定[8]。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症状,造成脾密度异常,脾脏CT值的变动将会对脂肪肝的CT诊断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肝脏病变不是很明显,那么就应该对脾脏病变进行及时诊治,等脾脏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脂肪肝的CT诊治[9]。
综上所述,轻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密度非常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相对容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需要采取CT强扫或延时扫描,以排除其他部位占位性病变可能。对有占位效应、浸润异常、CT强扫特征不均的患者要予以特别关注,并积极排除恶性肝脏病变。经临床实践表明,CT扫描是轻度脂肪肝临床诊断的有效手段,应该对其进行临床推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7-439.
[2]周康荣,康敖荣,陈祖望.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1-63.
[3]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62-563.
[4]贺文,钱林学,赵继学.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11):829-831.
[5]黄福气,郑燕琴.肝豆状核变性的影像学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03):30-32.
[6]黄绍权.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的CT诊断与鉴别[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01):34-35.
[7]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质量评价的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04):17-20.
[8]李艳玲.浅析CT对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价值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2).24
[9]杨志强.脂肪肝的CT诊断50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4):25.
桑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