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纳入蔬菜管理还有多远?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鲜食玉米,蔬菜,农业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6 15:18
鲜食玉米是玉米还是蔬菜?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鲜食玉米是玉米;从日常食用习惯来说,甜玉米是南方人靓汤必备原料,糯玉米是北方人的“饭后点心”。正因为鲜食玉米“玉米身,蔬菜心”,多年烦恼由此而生。
鲜食玉米是玉米还是蔬菜的争议根源是目前国内实行的品种审定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简称《办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主要农作物品种都要审定后才能推广。而《种子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玉米属于主要农作物。所以在现行法律下,鲜食玉米是玉米,也属于主要农作物,进入市场前必须要经过品种审定。
时至今日,品种审定制度已经实施30多年,对于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种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品种审定也凸显了一定的局限性,业内对于品种审定制度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
很多年来,从事鲜食玉米生产经营的企业大都经过品种审定后再推广。他们一直呼吁把鲜食玉米纳入蔬菜管理,但此事多年来并无突破。于是,未审先推、边审边推者也在不断增加,“只要不出现问题”,很多地方农业管理部门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目前,全国鲜食玉米年复种面积约1500万亩,相对于数亿亩计的普通玉米来说无足轻重。鲜食玉米种子品种差异性大,分布广,导致鲜食玉米行业存在多、弱、散、小的局面,加上地方农业部门不告不理,这种“相安无事”的状况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直到2011年,鲜食玉米企业神经开始绷紧。《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下称《新办法》)在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9月25日起施行。根据该办法第七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申请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及其亲本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申请其他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
假如严格按照新办法实施,经营鲜食玉米企业的注册资金必须提高到3000万元。门槛如此之高,让原本就弱小的鲜食玉米企业大喊“吃不消”。鲜食玉米纳入蔬菜管理的呼声变得空前高涨。销售走蔬菜种子渠道,消费也主要通过农贸菜市场,为什么鲜食玉米经营门槛就比其他蔬菜高出许多?业内抱怨声此起彼伏。
“鲜食玉米企业500万注册资金就可以换领新的经营许可证。”这是《农财宝典》记者从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获得的信息,但当记者进一步咨询是否有相关文件出台时,却被告知“只能口头传达,不会下发文件,因为和现行的《种子法》相违背。”
如果没有文件,地方农业部门就相当于“无法可依”,谁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目前,各地对鲜食玉米企业换证门槛说法不一,更换新证者寥寥,多数在观望,甚或铤而走险无证经营。
鲜食玉米是玉米还是蔬菜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简单来说,鲜食玉米可视为菜用玉米。如果能够在概念上把鲜食玉米和普通玉米区分开,那么把鲜食玉米纳入蔬菜管理将不再和现行《种子法》相矛盾。在欧美等国家,以及在我国台湾,鲜食玉米一直被视为蔬菜来管理,品种更新换代快,经营自由,产业发展更加成熟。
深层次来分析,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已箭在弦上。农业部即将发布的“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这是通过给大中型企业提供“便利”为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探路;而将鲜食玉米纳入蔬菜管理,无须审定,强制要求品种登记备案,这是选择一种小作物作为突破口,从另一角度为改革铺路。
如此做法,企业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再披着“审定品种”外衣,免除因品种问题给生产带来的风险,其实更有利于市场净化和品种管理。这也是一些行业人士不同意将鲜食玉米纳入蔬菜管理的主要原因,生产中,鲜食玉米品种一旦通过该区域审定,即便出现质量纠纷,只要种子“水分、发芽率、纯度、净度”四项指标达标,经营者几乎不用承担品种适应性、品种缺陷等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些年,我国鲜食玉米消费市场不断增大,人均消费鲜苞和鲜食玉米加工品量逐渐增加,鲜食玉米种子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将鲜食玉米纳入蔬菜范畴,无论对于产业有序发展,还是推动品种审定制度改革,都值得大胆尝试,也将是种业界的利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