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米:优势品种突出 市场容量1500万吨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 关键字:甜玉米,育种研究,作物学会,鲜食玉米
  • 发布时间:2014-12-06 15:24

  品种:华珍突出 品种多样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8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育成了我国最早的甜玉米品种“北京白砂糖”。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甜玉2号”,是我国第一个超甜玉米品种。随后,半加强、全加强甜玉米杂交种纷纷面世。

  细数甜玉米家族,上个世纪研发的农梅1号、东甜2号、金穗1号、甜玉4号、甜玉6号、津鲜1号、甜单5号都曾是北方的“新星”;在南方,华珍被引进之前,金凤5号、粤甜2号、粤甜3号、超甜28、穗甜1号等是主要品种。

  台湾农友公司的优质甜玉米品种“华珍”的引进和种植,是内地甜玉米品种进步的标志性事件。“华珍”生长势强,种皮薄,食用品质好,商品性好,在华珍引进之后,华珍类产品的应用面积迅速扩大,并确立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台湾的欢喜、世珍、甜蜜蜜等也有引进,但市场份额不大。

  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秘书长胡建广介绍, 2002年同类型改良品种“新美夏珍”通过审定之后,内地培育的品种,如粤甜13号、华宝甜8号等品种,在品质改良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但抗逆性改变不明显;粤甜16、正甜68、华美甜168等品种,品质产量均提高。

  据了解,在云南,库普拉902、德超甜3号、华珍占主导地位,其中库普拉902的种植面积占2/3;福建主要有粤甜16、闽甜4号等;正甜68、华甜玉3号等在湖北表现抢眼。

  据统计,截至止2012年,广东省选育已通过国家审定的甜玉米10个,通过广东省审定的甜玉米品种超过80个。

  “甜玉米资源本身抗逆性差一些,对研究条件,包括试验地条件、种质资源扩繁与保存条件,操作人员的素质,管理精细程度等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科研投入要求很高,现在国内甜玉米育种研究处于低潮时期,研究规模在萎缩。”胡建广对当前的育种形势表现出一丝担忧。

  对于甜玉米育种的方向轨迹,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分会秘书长胡建广认为,高产是主线,品质、抗逆性改良是重点。

  市场:未来容量可达1500万吨

  不同于原产中国的糯玉米,甜玉米属舶来品,改革开放初的“来料加工”的政策使得甜玉米首先在广东形成市场。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王子明介绍,当时由港澳商人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将美国、泰国和台湾地区的甜玉米品种引进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种植,产品主要返销港澳地区,但也有部分在内地消费。

  先正达甜玉米产品线经理薛万新说,目前全球甜玉米种植面积接近150万公顷(2250万亩),美国是甜玉米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中国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墨西哥、尼日利亚、法国、匈牙利、秘鲁、南非、泰国等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量都比较大。

  我国甜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仅广东甜玉米种植面积约300万亩,占全国甜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广东甜玉米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省区的发展,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辐射广西、云南的甜玉米优势产业区。

  甜玉米的市场发展与饮食习惯有关。广东气温高、降水多,饮食清淡,喜欢煲汤,甜玉米颇受欢迎。目前,甜玉米在南方以食鲜穗为主;在北方则以加工为主,面向日韩市场。

  193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全球诞生了第一个甜玉米罐头,从此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常规食品中多了一道亮丽的黄色。至今,甜玉米加工已有速冻、罐藏、休闲食品加工等多种技术,并且保鲜技术也呈现速冻、冷藏、真空、保鲜剂综合运用等多种方式。

  面对国内的甜玉米加工业发展形势,胡建广表示,目前湖北、山西以及京津唐地区加工业发展较快,有不少大型企业,种植面积也在增加;在南方,福建的加工比例比广东稍高,云南则比广东略低;加工生产在成本效益上尚未体现出优势来。

  数据显示,美国人均年消费甜玉米11公斤,中国人均年消费2公斤,如果按照美国的生活标准,那么,中国甜玉米的未来的市场容量是1500万吨。

  从全球甜玉米发展形势来看中国甜玉米市场的发展,薛万新认为,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得益于甜玉米消费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消费范围的不断扩大、甜玉米新品种的不断涌现、栽培技术的逐步普及以及加工产品的日益增多等。宋钢表示,流通商的作用也很大,广西产的鲜食玉米通过北海的流通商可以远销黑龙江、西安、浙江等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