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专家共话鲜食玉米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专家,鲜食玉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6 15:56
谈现状:种植“南甜北糯” 与国外仍有差距
汪黎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迅速。鲜食玉米产业格局南北区分较为明显,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省份农户以种植甜玉米为主,70%直接以鲜苞形式消费,30%用于加工。吉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北方和东部地区以发展糯玉米为主,70%用于加工,30%鲜苞消费。
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相比,我国鲜食玉米产业还有较大差距。科研投入经费短缺,鲜食玉米品种类型少,生产上缺乏优质、广适、附加值高的品种。加工产品种类不多,且多为初级加工产品,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鲜食玉米产业在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商机和空间。
王子明:我国鲜食玉米生产形成明显的“南甜北糯”格局,我国甜玉米种植面积有500多万亩,广东种植面积300万亩,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糯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000万亩,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辽宁等北方各省均有较大面积种植,在南方的广西、云南也有部分种植。
广东省鲜食玉米生产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从发展初期的珠江三角洲不断向东西两翼扩展渗透,形成了从梅州、潮州、惠州、广州到肇庆、阳江、茂名、湛江的鲜食玉米优势产业带。
与国外相比,鲜食玉米种子生产供应、市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胡建广:我国是鲜食玉米的第二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当属第一。美国三个方面表现很突出。第一个是它成熟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有独立的研发团队;中型企业以科技创新为主;小型企业则以技术服务为主。市场中的这三种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合作。
第二个表现是突出协会的作用。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沟通、技术培训、纠纷处理、市场协调等服务工作,设立专项科研资金,就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协会的成立既最大限度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和诉求,而且促进全行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第三,美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氛围。联邦及各级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均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美国,一粒种子的价格,有60%体现的是知识产权成本,生产成本占到20%,剩下的是利润;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重不足,种业创新吸引资本投资能力不强,种子定价很多情况下只有生产成本,没有体现知识产权成本。
卢柏山:鲜食玉米育种方面,南方主要以热带、亚热带血缘育种材料为主,北方主要以温带血缘为主。种植方面,南方精耕细作;北方种植规模比较大,集中连片。消费方面:南方以鲜食为主,甜玉米消费量大。北方主要以速冻加工为主,糯玉米消费量大。总体发展趋势将向甜加糯玉米类型发展。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与国外育种水平不能说有差距,应该说是各有优势。我国鲜食玉米在糯玉米,特别是甜加糯玉米育种水平在国际上是非常领先的。我们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才能在育种方面有所突破。育种需要和先进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引进,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自身优势才能与国际接轨,不能盲目照搬与复制。
赵久然:从已有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看,甜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以广东为主的南方省市,而糯玉米种植主要在吉林、河北、江浙等区域。但这种格局也正在有些新的发展变化。第二在城市周边,由于需求消费拉动,鲜食糯玉米种植都有较快发展;第三是甜加糯类型品种是将来鲜食玉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甜加糯就是专指在在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具有甜玉米和糯玉米两种籽粒的品种类型,它不同于“甜糯”概念。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甜玉米,在甜玉米的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和甜玉米的种植、加工、保鲜和物流等方面已很发达。在这甜玉米育种和产业化方面,我国主要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谈品种:满足市场需求是方向
王子明:谈到品种,人家问我什么品种才是好品种?我个人认为无非两点:一是没有致命的弱点,二是要有好的买点。先正达公司的王朝和库普拉这类品种品质优,但抗病性和适应性较差,生产风险特别大;而当时国内选育的品种品质又特别差。
华珍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甜玉米的品质,而且抗病性和适应性,包括耐热性和耐寒性都很好,在甜玉米育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品种。随后研发的甜玉米品种也有不俗表现:像新美夏珍,高产、优质、耐热、耐寒性强,适应鲜食和加工;粤甜10号、粤甜16号、正甜68、华美甜168等都很优良。但与美国、泰国、台湾地区的优良品种相比,食用品质仍然有差距,并且缺乏鲜穗出口型、优质加工型以及耐热型、耐寒型品种,难于满足出口贸易和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周年加工的需要。
胡建广:根据市场定位不同,育种要求不断提高,鲜果穗上市、籽粒加工及整穗加工等对品种的外观、色泽、籽粒大小与形状等存在差异,能够满足多个市场需求是未来产品的努力方向。甜玉米的抗逆性总体较普通玉米差,这是甜玉米育种研究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卢柏山:一个好的玉米品种应该具备:优质、高产、稳产、多抗、广适、易制种的特点。鲜食玉米还要提高口感、适口性,延长鲜果穗采收期。目前糯玉米市场推广情况比较稳定,品种主要有白色、紫色、黑色、红色、红白相间等颜色。糯玉米发展前景良好,每年糯玉米种植面积仍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我们在玉米育种方面已经开展了分子辅助育种、DH育种、IPT育种、优良基因聚合法。新的育种方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人才投入,因此我们要加大资金投入与高级人才的引进。
赵久然:鲜食玉米产业有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比普通玉米的产业链条还要长。除了前面的品种选育、繁种、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示范推广以外,还有后面鲜食玉米的种植生产、加工、保鲜、贮藏、物流、销售等。因此,鲜食玉米的育种目标中就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除了要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这些玉米育种中的通用标准,更要突出品质,特别是口感和风味,还要考虑品种的适采期,甚至还要考虑货架期和蒸煮加工品质等。
谈发展:实现有机整合
汪黎明:鲜食玉米产业存在众多环节,需要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品种培育环节,需要科研单位和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高效、高产、多抗的玉米新品种。在种子生产销售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杜绝假劣种子。
在大田生产和原料供应环节,需要强化订单生产,确保农户种植效益,保障加工原料供应。在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需要开发更多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加工产品,积极培育市场和品牌。
王子明:就广东而言,广东省春、秋植生产的甜、糯玉米鲜苞收获期相对集中,产品市场空间较小,甚至会出现阶段性过剩;夏、冬植的反季节生产,其市场空间和潜力仍然较大,特别是加工企业的原料市场;优质品种市场前景广阔,而质量差的品种必然退出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种品质、生产技术、空间距离、产品包装有直接关系。因此,只要加快优质品种的选育筛选和示范推广,采用和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和引导夏植及冬种生产,那么广东省的鲜食玉米发展空间和消费市场仍然十分巨大。
目前,在广东省30多家甜玉米加工企业中,一些来料加工产品早已进入国际市场,且逐年快速增加。政策上多加引导和鼓励,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扶持,提高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和加快产品创新开发等措施,竞争国际市场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建广:现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从育种材料到顶层设计人员都很匮乏,实现独立的商业化育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时,科企合作是走向商业化育种的过渡阶段,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现在出现的共建研究院等,并且这个不重要,关键是这种合作能够形成有机的整体,得以有效的运转,否则只是空谈。
在美国,公司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育种框架,分为四个层级,重点在于核心的顶层设计。第一层级是首席育种家,他很关键,由他制定技术路线,并且轻易不变,其他人都是执行者;第二个层级是产品经理,负责产品测试;第三个层级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用来维护信誉、处理纠纷等;第四个是市场经理,负责推广工作。这四个人,每个人下面都是独立的团队,又都听从于首席科学家的指挥。大型公司的育种结构,在这个基本框架下会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在我国,一些行业内的合作常常看起来是互补的,却因执行力不够等原因,未能达到最初的目标,问题就在于顶层设计。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保持着相对制衡的状态,尤其在广东,这种制衡表现出的是一种稳定,近些年的种植面积、加工比例变化不大。如果要说哪个环节还需加强,那就是甜玉米的深加工这块。
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了甜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这是我国甜玉米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卢柏山:民间育种主要存在规模小,资源分散,重复投入多,侵权现象比较严重,不易规范管理的现象。建立商业化育种需要科研院所集中育种优势,以科研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的作为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例如我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与深圳农科玉种业公司的合作就是非常好的典范。
甜糯玉米肯定成为未来鲜食玉米发展的潮流,我赞成这个说法。甜糯玉米类型既保持了甜玉米香、甜、脆的特点,又拥有糯玉米绵、软、香的特点。但作为新的类型和甜玉米、糯玉米有各自的发展空间,种植范围略有交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出现谁取代谁的现象。比如我们选育的京科糯928、京科糯2010等甜糯玉米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主要销售到新增市场,到目前没有影响糯玉米与甜玉米的种植面积
赵久然:科企合作是比较好的方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与农科玉是一种科企合作关系,利用自身的科研育种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的相结合。中心集中精力作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农科玉公司聚焦新品种的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工作,并将市场和产业化的需求反馈给我们。
科企合作的方式能够实现双赢。农科玉向我单位提供长期持续研发经费,保证鲜食玉米育种经费、人才队伍稳定提升。京科糯2000也成为国内糯玉米第一大主推品种,农科玉成为国内第一的鲜食糯玉米种业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