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东门:种子街的时代变迁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武汉大东门,种子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6 16:21
编者按:在中国地理圈里,武汉的地理位置优越,被称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交通便利,是南来北往、东西交流的必经之地。种子街第二站,走进武汉,了解武汉种子街形成历史,绘制武汉种业发展历程图,扫描武汉主要品种。
武汉原本因商而兴,历史上素有“货到汉口活”之美誉。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可与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九省相通,是生意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那时火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人员坐火车带来武汉人所需的蔬菜种子,同时彼此交流各地供求信息,把武汉当成国内种子市场集散地,让种子通过火车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4月中旬的一个清晨,高少辉像往常一样拉开自家种子店的卷帘门。“哗哗”的门帘卷动声在店两边此起彼伏,整条街上的种子店都陆续开始了一天的营业。
高少辉的绿种苗种子后位于武汉市大东门中山路上。这里集中了49家种子店,被称为“种子一条街”。49家种子店以经销企业为主,部分企业自主育种销售。蔬菜种子企业与大田作物种子企业比例为6:1。
大东门种子一条街,因交通便利和品种丰富吸引了大量农户、种子经销商到这里买种,也是武汉种子市场的代名词,成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种子种子从业者的常聚之地。它从计划经济走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种业市场的变迁。
源起计划经济时代
1973年,罗洪林和同事四处考察选址,希望为公司找到新的门市部。那时,工作未满一年的他是武汉市蔬菜公司种子商店的员工,和同事在江汉桥下的简易平房向武汉郊区各乡镇农民销售种子。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是计划种植,种子的生产与销售自然也在计划之列。当时,武汉市蔬菜公司下属的种子商店是全市唯一一家种子经营部门。后来,罗洪林和同事萌发了一个想法,“找个好地方,既能引进外地好种,又能将武汉本地良种推广至全国”。
大东门靠近武昌火车站,紧邻市郊,有着刚建成的漂亮门面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成了蔬菜公司的最佳选择。1975年,武汉市蔬菜公司在大东门成立武昌种子批发部,罗洪林以及其他7个年轻人被安排到这个新门市部。
罗洪林能够因此广结各地种业界的朋友。在大东门的随后几年,踏实肯干的他被寄予厚望。除了销售,他还被外派到各地,参加公司安排的学习,成为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渐渐地,他在种业界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还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改革开放带来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流通领域的政策逐渐放松,越私人来越多的进入种子经销领域。那时,火车还是最主要的长途交通工具。种子经销商们坐着火车南来北往,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就成了中途停靠站。他们可以在此交易蔬菜种子,交流各地供求信息,武汉便成为国内种子市场集散地之一
1980年,为了打破只有一家种子经营公司的局面,武汉市蔬菜局提出:农口部门要有自己的种子经营机构(蔬菜公司种子批发部属于商业局)。随后,武汉蔬菜局种子公司在汉阳成立。
急需人才的新公司抽调了大批乡镇干部,但真正懂业务的人寥寥无几。于是,罗洪林被借调过去进行指导,并在一年后正式调入该公司经营科。
1981年8月25日,武汉市委、市政府秋季蔬菜产销工作会议决定在蔬菜批发和零售部门推行经济责任制;市郊农业生产“以菜为主”,坚持计划种植,计划上市,实行定购包销合同制的购销形式;改进蔬菜价格管理,运用价值规律,调整品种比价。
1983年,种子公司老员工景梅生“下海”成立大东门蔬菜种子经营部,成为武汉第一家种子个体户。他后来还成为大东门农副食产品市场“四大王”、“两大户”之一的“蔬菜种子大王”,受到时任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轰动一时。1984年,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在大东门开了一家门店经营种子,蔬菜局种子公司花20多万元在大东门买了三个商铺。
随着蔬菜市场逐渐开放,蔬菜种子量都逐步增加,业务量不断增大,大东门也开始热闹起来。
从1984年开始,武汉市蔬菜公司种子批发部和武汉市蔬菜局种子公司都在相对空闲的4月份邀请全国各地客户到武汉,在大东门举办种子行业迎春茶话会、全国客户联谊会等活动。各地种子企业在这里联络感情,交流品种信息并进行产品交易。
原本在大东门农副产品市场、东西湖、舵落口的种子个体户,纷纷把门店搬到大东门,与这些国营种子公司紧挨在一条街上。他们都希望能有机会多拿一些品种的代理权,借助大东门的地理优势把种子生意做得更好。
最多超60家
1989年,罗洪林的新老两个东家合并成立武汉市蔬菜种子公司,罗洪林担任经营科科长,邱孝育是副科长。他们每年4月组织的茶话会、联谊会慢慢演变成种子交易会。
现场商谈、交易吸引诸多种子商人的到来,已是名声大作的大东门成为淘种者的天堂。种子公司原来的营销好手,大型种企驻武汉办事处,福建、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个体户,抢着要在这条街开店。他们都希望能在这里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此时的种子街已是一店难求。原本数十个店面早就租完,只剩下临街住宅。商人们和当地居民洽谈租金,以相对较高的价钱租下住房改成临街门店,和蔬菜种子公司们紧紧排在一起。一时,大东门的种子店超过60家。
“那时候,别的行业是不可能进来的,这条街只能开种子店。不担心没人做,今天如果你搬走,明天就有人开进来,还是做种子。”在大东门做了十几年种子邮购生意的李钢向《农财宝典》(微信号ncbdzy1618)记者介绍。
1996年前后几年,大东门种子市场迎来最辉煌的时刻。近二十年的积累,为大东门吸引来源源不断的顾客——郊区来买种的农民、外地来批货的经销商。市场一度供不应求。“太好卖了,今天刚拿回来的货,不管是什么种,明天肯定没了。那时候,老板们最愁的是手上没有种子卖。”说起当年的情形,李钢说。
当时大东门的种子店还是以散籽销售居多,种子不论品质如何,都是散装称重销售,没有包装袋,很多人都缺乏质量意识与品牌意识。很快,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开始出现种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质量纠纷也逐渐增多,顾客们埋怨种子品质难以得到保障,种子街的生意开始下滑。
为了提升销量,重新获得顾客的信赖,经销商们从广东买来包装袋和封袋机,自己包装、销售。花花绿绿的包装美化了商品的外观,显得上档次,再次将顾客吸引回来。但是,商人们认为买回来的袋子能包装就好,并不在意袋子上印的是什么牌子,鲜有人意识到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
重品种与品牌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东门依旧熙熙攘攘,随处可见经销商们忙碌的身影。十几年前种子供不应求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种子市场的不断开放,种子的可供选择范围越来越广,农民从“求种若渴”到“货比三家”,种子街上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
同时,生产企业开始把代理权下放到部分县市,省级代理的市场份额慢慢减少。种子街上开始有店易手,转为经营手机、快餐等,种子店的数量在逐步减少,原有的经营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像罗洪林这样实力强劲的老将们保留了原有门店,还把公司搬进写字楼。隔壁千家街上的金涛铭座,聚集了百兴种业、九头鸟种业、昂达种苗、楚天新科等数十家优秀种子企业,经销各地的高端优质品种。
种子街,依旧有新店开张。武农种业的老板李鑫原来在黄石做种子零售,7年前来到这里做批发,现在把甘蓝、萝卜、白菜等几个进口品种做得风生水起。鑫海种业鄢丽平是2011年来的,她的生意比早年在长沙时好很多,走货量是以前的十多倍。
李鑫和鄢丽平都告诉《农财宝典》(微信号ncbdzy1618)记者,武汉市郊、黄冈等地的菜种需求量还是很大,辐射面广的大东门依然具备地理优势,品种齐全的种子店吸引诸多菜农及小经销商前来购种。
如今的大东门,种子经销商们比以前更加注重优质菜种的选择和品牌管理。高少辉的天绿种苗主营甘蓝、花椰菜,产品大多来自广东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和圣尼斯,他和顾客都放心做生意,也相信能做的更好。
《农财宝典》记者 江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