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国籍相同,性能就一样?

  养猪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行业,但如今的种猪行业,却显得非常有国际范,养殖户谈起各自的种猪,总是会自然地说起美系、丹系、加系、法系等等。一个中国市场,仿佛成了全世界的缩影。但养殖户们又是否真的明白,自己买的这些某某系种猪,和这个国家有多大关系呢?

  引种销售只重国家区别

  外国种猪进入中国显然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不过即便是行业资深人士也很难说清楚中国种猪市场为何形成现在这种各国品系林立的情形。湛江广垦沃尔多原种猪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如渠表示应该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2000年左右起国内种猪场从国外引种逐渐增加,特别是从2008年后,每年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剧增,2013年中国种猪进口量达到1.73万头左右,创下种猪进口量的最高记录,主要引进国为美国、丹麦、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行业内以“美系”、“丹系”、“加系”“法系”“英系”等来区分种猪来源。

  加拿大种猪出口商协会驻华首席代表胡松则认为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当时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与中国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共同实施了一个“中加瘦肉型猪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广瘦肉型猪,生产瘦肉多的DLY三元杂交猪。当时国内的生猪市场80%以上都是本地猪或内三元杂交猪,外三元比例很小。农业部借鉴国际经验,觉得中国的肉类市场应该推广瘦肉型猪技术,即可以提高养殖效率,节约饲料资源,又可以多产肉,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喜欢瘦肉。该项目持续10年,从最初的三个示范项目猪场即四川省内江市种猪场、浙江金华种猪场(现在改名为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河北玉田种猪场(现被大北农收购),逐步在全国各省推广加拿大的瘦肉型猪技术。

  在90年代,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各个国家种猪公司都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不为中国生猪行业所知。由于当时推广瘦肉型猪项目时候,从加拿大进口了三批种猪给以上三个示范猪场,但是在以后的技术推广过程中,项目没有刻意宣传加拿大的种猪公司或种猪场。因此,当时行业内只是笼统地把加拿大种猪叫做加系。

  2000年以后,其他国家的种猪公司尤其是美国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在中国的市场销售中,出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客户一般注重宣传自己的公司品牌,没有特别宣传种猪的来源。因此,国内客户也只好用国家来区分产品。

  胡松还指出采用国家来区分产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客户购买种猪在国内进行扩繁销售的时候,大多数没有提供完整数据,客户一般只有根据体形外貌和有限的技术参数来鉴别种猪质量好坏,实属无奈之举。

  只看国家品系容易产生误区

  对于如今养殖户买种猪“唯国家”而论的习惯,不少行业人士并不认同。浙江大学傅衍教授就认为这个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因为针对不同的国家,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育种公司,不同育种公司之间的育种方向也是不同的,所以用简单的“美系”来代替从美国来的种猪就有些笼统了,但是像丹麦的丹育,是全国性的联合育种,是丹麦唯一的种猪育种机构,所以用“丹系”来表述从丹麦来的种猪是可以的。

  他还指出单纯以国家来区分品系可能会让国内对国外的育种机构产生误区,比如美国的“国家种猪登记协会(NSR)”,名称上看似乎是官方机构,但其实与官方无任何关系,完全是一种民间松散的合作机构,并且中小种猪场加入NSR并无特别的门槛,NSR机构下的种猪在美国只占5%左右,但国内可能把它当成国家机构,给予更多的信任,近年来从美国进口的种猪很多都来自NSR。而丹育种猪的育种是完全民间的合作社模式运转,但却成为了“国家级”的代表。

  胡松也认为纯种猪品系的定义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定义,只要符合品系的特征和相关技术指标要求就行,而不是根据国家来划分品系。按照国家划分品系只是中国特色的市场行为。所谓按照国家来划分品系的好处仅仅限于市场混乱的时候,对少数擅长市场营销和炒作的企业来说,是个鱼目混珠的好机会,因为可以不用投入太多技术研发成本而享受国家或区域品牌形象的利益。这种现象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术上应该叫“free rider搭便车”。

  但他指出这种做法的坏处在于会形成“柠檬市场”或者“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如现在国内的种猪市场,当国家品牌都泛滥的时候,大家只好用新加系、新美系、新丹系等来划分质量等级,长此以往,也许只有用葡萄酒年份的方式来区分质量?新新新新X系?实在可笑。真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的种猪场或育种公司,一般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其育种方向,并由此形成完整的产业生产加工一条龙利益共同体(或价值链联盟)。

  比如以前的欧洲市场以消费肉制品(火腿、香肠等)为主,所以当地猪场的首要任务是出肉率,育种方向也是以提高猪的产肉效率为主。对加拿大而言,本土猪肉消费一般是烧烤(BBQ),而且喜欢里脊肉(最贵)。另外,加拿大50%以上的猪肉需要出口海外,尤其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亚洲市场的特点是猪肉鲜消市场,注重猪肉的颜色和风味(大理石纹)。因此,加拿大的种猪育种企业就要兼顾猪肉质量和产量的相关经济指标。

  同国种猪差异也不小

  不同国家的种猪之间的差别,很多养殖户都非常熟悉。比如美系种猪是以生长性能(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大体型、四肢粗壮为特点,而丹系种猪是以繁殖性能好(产仔数高)为特点等等。但同一国家的种猪之间有多大区别呢?

  黄如渠就认为同一品系内部不同公司因在育种方案中测定的参数和指标、选育的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培育出来的种猪也有一定差别,如美国种猪企业中华多农场(Waldo Farms Lfn)是以杜洛克闻名,是全美最大的杜洛克猪原种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体型、生长速度特别快,该场最好的杜洛克公猪达100千克体重只需108天(约合123日龄活重达250磅)。而华特希尔(Whiteshire Hamroc)猪场是美国最大最优秀的大白猪育种场,该场培育的母系大白猪、母系长白猪貌不惊人,没有哗众取宠的所谓“双脊”或肥臀,但胸腹饱满,体躯修长,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其产活仔数竟达12-14头!21日龄窝重竟有超过190磅。

  丹育贸易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杨磊也认为就大方向而言,北美的猪更适合中国养猪人员对所谓“体型”的需求,繁殖力不高,适合大体型方向发展。

  而欧洲的猪最大的特点就是繁殖力强,尤其是丹育长白、大白更是独树一帜。所谓的不同“品系”下的种猪差距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北美,按照他所掌握的资料,总产仔数有2-3头的差异。

  种猪看品牌还得看数据

  既然按国家分品系不太科学,未来应该怎么分才对呢?黄如渠认为如果不按种源国家来区分不同品系的话,可以种源公司来区分,以同类育种方向、种猪特点一致的育种公司来区分,但由于种源公司繁多,区分起来就没那么方便了。

  杨磊觉得还可以按照猪育种系统来分。在日常的饲养管理方面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育种体系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比如丹育种猪因为生长速度特别快,要求在后备母猪(50kg-配种短期优饲前)的日增重要控制在700克,所以需要提供相对低的氨基酸水平。

  胡松则相信不同国家和育种公司的种猪质量肯定存在差异,至于差别的大小,要看在客户猪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商品代猪场的表现。因为育种公司的选育方向一般以商品猪场的表现为最终目标,从纯种繁育和扩繁,到杂交组合的商品猪是一个完整的育种体系。此外,遗传潜力的实现需要相应的饲料营养、饲喂方案、饲养环境、健康管理等等的配套措施,所以优秀猪场是其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要比较不同品系之间的差异,胡松认为需要看在真实饲养环境下的经济表现。比如A大白母猪单产高于B大白母猪,但是A大白由于在选育的时候没有关注四肢健壮问题,2胎后就容易因为四肢问题而淘汰,但B大白母猪可以维持稳定合理的产仔数高达5胎或更多,那么对生产者而言,您愿意挑选哪个呢?至于不同公司的产品差异,同样需要客户的实践数据来对比。由于国外猪场的数据比较完整而且真实可靠,所以容易比较差异。但中国市场上缺少高质量的数据,所以对育种和生产的改进带来很大难度。这是我们国家种猪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胡松建议今后的种猪分类应该以育种公司品牌和数据来划分,在同一育种体系中可以按照育种指数来区分不同等级。育种公司的研发投入应该得到市场的回报,这样才能形成行业发展的正能量。他指出生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形成正面积极的利益机制,而不是负面消极的利益机制。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吴昊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