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看待蓝耳病控制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蓝耳病,猪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8 14:45
为了解决蓝耳病的问题,国内外的专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案,但是结合我国养猪的实际情况,通过疫苗来进行免疫控制,确实是比较现实的选择。由于蓝耳病很复杂,对各个猪场的危害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不同疫苗的免疫效果也有各自的特点,很难形成真正的共识。正是因为蓝耳病对每个猪场的影响不一样,为了最终提升生产成绩,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控制目标,在这里,我们就蓝耳病的控制做一些探讨。
经典株感染垂直传播在先、水平传播在后,变异株则相反
首先,我们谈谈蓝耳病对猪场的影响。最初,蓝耳病给猪场带来的问题是繁殖障碍,所谓的“流产风暴”,现在可以定义为通过胎盘传播的垂直感染,因为早期的蓝耳病是经典株引起的,怀孕后期,即妊娠100天以后的母猪很容易流产。这是由于哺乳动物肺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后发育成熟,于是,透过胎盘的蓝耳病野毒能够侵蚀未成熟的处于分化阶段的肺泡巨噬细胞,导致胚胎出现病变与异常,从而出现妊娠100天怀孕母猪流产或围产期死亡的特征性症状。我们在实践中确实观察到母猪刚出现发烧就流产或早产,可以定义为胎源性流产,垂直传播作祟。
其次,为什么高致病性蓝耳病会引起不同妊娠阶段的怀孕母猪流产。其实,这个问题关系到蓝耳病毒的水平传播,大家确实很关注这个现象以及带来的损失。蓝耳病是单股正链RNA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在通过不稳定猪群的传播过程中,致病力不断增强,原先对蓝耳病毒有一定抵抗力的成熟的肺泡巨噬细胞也顶不住了,导致了靶细胞侵蚀与免疫抑制,本来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快因为感染压力出现了发烧减料的现象,连续数日的稽留高热引发了流产,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不同妊娠阶段的怀孕母猪都出现了流产问题,跟经典株蓝耳病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定义为母源性流产,水平传播作祟。
因此,我们需要归纳一下,经典株蓝耳病是垂直传播在先,水平传播在后,胎盘传播导致母猪出现妊娠后期极不稳定,然后再出现母源抗体逐渐消失的断奶猪水平传播问题。而所谓变异株,由于致病力很强,水平传播在先,引发的症状比经典株严重,而且表现很不一样,后面的垂直传播也无法避免,导致蓝耳病控制的复杂性。
水平传播对母猪与仔猪的影响不一致
不同年龄阶段猪只的肺泡巨噬细胞在成熟度方面有差异,水平传播对母猪的影响肯定远远小于对仔猪/肉猪的影响。各种蓝耳活疫苗都有一定的交叉保护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适当的免疫,经典株或变异株蓝耳活疫苗都有可能解决水平传播对母猪的影响,并间接解决了垂直传播的影响,但是仔猪/肉猪却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因为蓝耳病毒的水平传播对仔猪/肉猪的影响仍然很大,各种蓝耳活疫苗的交叉保护力对于仔猪/肉猪的效果似乎不如母猪。由于变异株蓝耳病占据了流行毒株86%的检出率,往往在刚换疫苗时,变异株蓝耳活疫苗对于仔猪/肉猪的保护效果优于经典株蓝耳活疫苗,但是时间一长,效果就不尽如意了,究其原因,现有变异株蓝耳活疫苗传代次数有限,或者疫苗毒自身的遗传稳定性不够,可能存在水平传播散毒的风险,导致仔猪/肉猪水平传播问题复杂化。有些猪场又继续转回相对成熟的经典株蓝耳活疫苗,始终因为交叉保护力的局限而无法完全解决仔猪/肉猪的呼吸障碍问题,勉强维持现状。
不同毒株蓝耳病毒在Marc-145细胞系上的表现各异
现在,我们再谈谈蓝耳病的控制目标问题。从生产实践来看,我们控制蓝耳病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生产成绩,这是表观的指标,实际上却事与愿违,暂时稳定不代表持续稳定,使我们对于蓝耳苗的免疫控制产生了质疑。从疫病控制的角度来看,我们控制蓝耳病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蓝耳病毒对猪群的损害与干扰,疫苗的研发过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来的,所以蓝耳疫苗的研制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对蓝耳病的控制目标逐渐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质在于治标必须治本,那就是回归最基础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的感染以及疫苗毒株的传代次数问题。要知道,蓝耳病毒通过活猪的传播是越传越强,而通过Marc-145细胞系的传代是越传越弱,疫苗的研究在于后者。在不同地域同一时期的田间感染中可以分离出相应的毒株,而这些分离的毒株有些细微的差异,但是临床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因为2006~2007年发生在江西、河南、广东等地的蓝耳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Mar-145细胞系做疫苗研究时确实有差别。
在Marc-145细胞系上进行蓝耳病毒减毒时,不同疫苗毒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原性减弱,这就是目前市场上的几种疫苗传代次数有差异的原因。由于疫苗毒株传代本身的差异性,导致各种疫苗免疫效果的差异性,从而引申了相配套的免疫方案有差异性,这样,各个猪场就根据自身发病的情况采纳比较适合的疫苗并选择了对应的免疫方案。所以,之前这么多年的蓝耳病控制过程中,我们无法判定最好的疫苗产品与最佳的免疫方案,只能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采纳所谓合适的选择。
广东“高热症”爆发期间,广东永顺跟中监所宁宜宝研究员分离了GD株高致病性蓝耳病强毒株,2007~2009年一直在做Marc-145细胞系传代的实验室研究,经过很多次尝试与不懈努力,总算突破了120代瓶颈,并传到200代以上,最后通过攻毒保护试验确定195代仍然保持完全的免疫原性,而令人振奋的是,GD株传到140代时已经失去了致病力。然后就在2009年,广东永顺研制出180代的GDr180蓝耳活疫苗中试产品,开展了长达数年的临床试验研究。同时感染试验证明了GDr180没有以往蓝耳活疫苗的水平传播顾虑,重胎母猪10头份超剂量免疫试验证明了GDr180没有出现胎盘的垂直传播问题,经过活猪回传5代证明了GDr180遗传性状稳定、毒力不返强,10头份超剂量免疫仔猪证明了GDr180不发热、不导致肺组织损伤、不影响增重。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与数据分析、专业评审,GDr180总算在9年之后获得农业部(2015)新兽药证字16号和兽药生字(2015)190591103,能够正式为蓝耳病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途径。
蓝耳感染分5级,疫苗使用需慎重
总而言之,根据多年的实践可以认为,蓝耳病的控制目标应该考虑如何控制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本质的影响因素,但是,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在上一期《蓝耳抗击》栏目的文章《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得先学会看蓝耳病检测报告!》已经介绍了,广东永顺的客服总监杨傲冰从母猪与肉猪的抗原、抗体检测角度,将蓝耳病感染状态分为5个等级,对应蓝耳病甄别的三种类型,而目前猪场蓝耳病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蓝耳活跃场表现的两个阶段(Ⅲ水平传播与Ⅳ垂直传播)。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许可以在现有疫苗的基础上探讨使用方案的完善,但是处理起来非常复杂,有些猪场在实践中可能找到了合适的配套方案,因为种种原因,缺乏可复制性而限制了广泛应用。
蓝耳病的控制目标是减少生产损失,由Ⅴ发病严重逐级减轻症状,最终让猪群达到蓝耳稳定场的Ⅱ阳性稳定等级,而关键点在于蓝耳活跃场Ⅲ水平传播与Ⅳ垂直传播两个等级的问题解决。
为什么蓝耳病会出现如此的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问题?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蓝耳病太复杂了,蓝耳病毒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因此,蓝耳病的控制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现有疫苗的基础上摸索对应的配套方案,取得暂时的并不断改进的可以接受的解决途径;二是完善疫苗的研发,从疫苗本身的角度解决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的感染问题,从而取得生产成绩的持续稳定。
对于蓝耳病控制目标的问题上,必须考虑到该病毒有别于终身带毒的猪瘟与伪狂犬。国内外一些专家明确提出,使用疫苗是不得已为之,关键时候去解决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不应该对疫苗产生依赖性,那样可能会涌现更严重的难以克服的问题,特别是疫苗株本身的不完善可能给猪群带来的某些不利影响。
我们的专家以及疫苗研制单位都在不断努力,希望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蓝耳病困扰。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抗击蓝耳》栏目,后面的研究文章继续深入探讨蓝耳病问题的实质解决,确实需以时日。
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蒋圣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