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进入“走出去”模式?

  土地富余原料充足的俄美成热门选择

  环保形势严峻、一地难寻、原料成本高企、用工稀缺……中国养猪业几近触及天花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把视野投向了海外,在欧美、澳大利亚、东欧、东南亚等地方圈地养猪,农业部也呼吁国内农业到海外发展,缓解中国人多地少的境况。一时间,到海外务农仿佛成了触手可实现的事。

  实际上,养猪方面的国际交流早已通过原料、种猪、猪肉的贸易得以实现,国际财团到中国圈地养猪也不再是新闻,但中国养猪业把猪场建出去的仍属新奇。其中蕴含着新的资源整合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商业环境、文化差异、进出口规则等方面的新问题。

  跨国养猪的主体增多

  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就在关于“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的会议上建议到海外发展养殖业,具体是“在巴西和美国生产一些中国需求的猪肉,然后船运到沿海城市”,认为这样比“从美国中部或巴西中部运输谷物和油籽数千公里到港口、之后转移到内陆省份饲养生猪、再把生猪运输到沿海城市消费”更划算。甚至连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也赴澳大利亚参观农场并表示要收购一两个农场进行农业资源的投资。

  2012年,上市公司唐人神出资3200万元与美国华特希尔合作,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设立合资公司,进行种猪、育肥猪生产;2013年,双汇国际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获得美国境内年出栏1500万头生猪的农场;而中粮、新希望等农业巨头也早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收购、并购获得海外农场。这些财大气粗的投资动作被外媒夸张地称为“新殖民主义”。

  当然,跨国发展养猪业的主体不单止大型国企和上市企业。今年七月份,江西万年县生猪产业集团跟俄罗斯农副产品进出口公司签订合作投资框架协议,将投资5000万美元到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而浙商中的天马轴承集团、玉环中捷资源投资股份公司也在澳洲、俄罗斯斥巨资购买农牧场,发展奶牛、养猪事业。这几个投资案例说明养猪业的“出国潮”拓展到民营企业、个人企业主,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对此,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总经理吴志君认为,“中国人口密度大,环保设施简陋,而且原料价格比较贵。国外的条件则成熟许多,比如国外猪场建设规范,配套设施齐全,所以养殖效率高,成本要低很多,”这也跟目前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有关,“他们在国外办养殖场最终还是希望能回流到国内市场,我国加入WTO之后关口上几乎没有问题,关税也很低,所以即使从国外回流,成本也还是很低。”

  广州艾佩克养殖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金锋则认为跨国养猪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并且发达国家具有人才优势后续能为国内的部门提供人员培训和成长窗口。

  海外务农需选好“东道国”

  跨国办农场、当农民并不是没有风险。面对跟国内迥异的自然环境、文化、法律以及东道国的自我保护政策,容易造成水土不服。比如之前有华人到缅甸开发农业,因政局不稳发生战争,结果颗粒无收。养猪业发达国家丹麦也在东欧大力收购农场发展养猪业,结果亦因为环保问题受到当地农场主、社区、环保组织的批评和抗议。

  从成本上看出国养猪也未必是最佳策略,据悉,美国、加拿大农业用地价格相对低廉,但农场主需每年向政府支付高额土地税、财产税,其中在美农场税款可以高达政府评估地价总额的1%至3%,综合土地成本陡增。

  因此,选对“东道国”、全面了解情况是进行海外养猪的第一步。

  吴志君认为目前出国办养猪场选择北美比较合适,因为设施和环境都很好,原料供应也很方便,比较便宜。落后的国家一般不考虑,因为猪场选址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原料便宜,靠近市场。

  重庆日泉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祐谊也持类似态度:“国内很早就有过这方面的探讨,欧洲和澳洲对养殖业管制非常严格,大部分会考虑去北美。”

  黄祐谊强调一定要对东道国的法律法规了解透彻,比如在美、加、澳等国开办猪场必须请一定百分比的当地劳动力。在欧美每个猪场的养殖数量有严格的控制,会受到官方法规和当地行业协会的双重管控下。

  吴志君认为主要是国内拥有成熟产业链的企业才有实力去国外办养猪场,可以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消化市场风险,比如双汇、中粮在美国办养猪场。如果是单纯的中小型企业、单纯养猪的企业,很难。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康 见习记者 王之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