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仔猪腹泻问题在国内外闹得沸沸扬扬,除中、日、韩外,美国养猪业也难逃腹泻荼毒。2013年,仔猪腹泻洗劫美国,抹杀了近600万头仔猪,损失惨重。据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PEDV是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我国腹泻的污染面极广,只要是养猪的省份都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科研处处长冯力表示,据哈兽研从全国各地收集病料的检测结果显示,PEDV阳性率高达80%,10个腹泻猪场就有8个可以检出PEDV。当然,TGEV及PoRV感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腹泻问题迟迟难以控制,传统的腹泻二联灭活苗也难以平复猪场创伤,养殖户开始将目光投向弱毒疫苗,甚至是含PEDV变异株的弱毒疫苗。
但市面上迟迟未见产品,养殖户“病急乱投医”,转而寻求白瓶苗、走私苗,甚至是强毒返饲的帮助。冯力认为,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求得一时之快,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如愿,反而会加重腹泻的疫情。白瓶苗、走私苗没有质量保证,潜在问题很大,而反复返饲也会造成猪群中大量野毒的持续存在,问题仍难根除。
时至去年年底,哈兽研历经10年研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简称猪腹泻三联苗)终于获批并进行成果转让,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维科生物)、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业生物”)、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产品生产权。今年3月份和8月份,维科生物和正业生物也相继发布新品。
本想猪腹泻三联苗上市能够一解养户对腹泻活苗之渴,但却掀起了腹泻疫苗的又一场舆论潮——PEDV老毒株CV777能否防住现在的变异株?据了解,CV777毒株分离自20世纪70年代末,而当前已有研究表明,PEDV病毒已经出现部分变异,目前市面上使用的疫苗毒株CV777与之相比基因差异很大。东瑞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惠文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表示,他们现在有一条生产线在试用猪腹泻三联苗,而最令他们担心的正是CV777对变异株有无保护率的问题。
PEDV的确发生变异
PEDV属冠状病毒,据研究表明,冠状病毒的纤突蛋白(S)是病毒吸附、融合和侵入宿主细胞的功能分子,也是诱导宿主体液免疫反应的重要抗原决定簇,而且与病毒的致病性及毒力等特性有关。S蛋白分为S1区及S2区,其中S1区是主要的抗原区域。
冯力表示,通过S基因的序列比对,PEDV基因群可以划分为G1群及G2群,G2群为经典群,G1群即为所谓的变异群。结果显示,在我国,PEDV并非如大家所说的全都是G1群,G2群也同样存在。全世界的情况也类似,把美国、东南亚、泰国、日本、欧洲采集到的毒株全部进行基因序列比对也发现,G1群及G2群共同存在。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对也发现,变异株CH/FJND-3/2011与强毒株CH/S的同源性达97.4%,与疫苗株的同源性达97.2%,与经典毒株CV777同源性也有96.9%,与LZC株、SM98株同源性为96.7%。“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都在95%以上,病毒变异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冯力说。
疫苗抗原性并未明显降低
“到目前为止,PEDV有且只有一个血清型。这种单一血清型如果说100%没有交叉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如果没有任何交叉保护就是产生另一个血清型。”哈兽研通过实验室检测证明,除基因同源性没有较大差异外,变异毒株的抗原性也没有明显降低。
冯力介绍,通过ELISA检测或是免疫荧光实验,G1与G2的抗体反应能力都没有明显的差别,而血清中和试验略显差别。将G2血清中和G1试验显示,当血清效价为16倍时,104浓度即可将8个孔的CV777病毒全部中和掉,但对于变异株LNct2a只能中和一半。当血清效价达到32倍时,104浓度才能将8个孔的病毒全部中和掉。“通过实验,变异株群与经典株群之间也能够交互中和保护,但是交互中和保护有一些差别,中和能力差1.5倍左右。”冯力表示,虽然G1群与G2群相比存在基因的缺失和掺入,但G2群产生的抗体仍能够中和G1群。也就是说,用CV777毒株能够防住变异株,只是需要中和抗体效价更高一些。
“任何病原微生物都会为保存物种通过跨基因组进化进行免疫逃逸,只要跨基因组进化,抗原的变异是绝对的。”冯力表示,虽然要关注病原变异,但不能过度强调变异,疫苗研发永远要滞后于流行毒株,这是不变的事实。所以现在能够做的,就是把现有的手段及疫苗用好,再通过跟踪新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
张惠文也认为,养猪不可能等到发病才使用疫苗,养户也要积极主动地尝试新产品或新方法。“早几年仔猪腹泻问题对猪场影响很大,近期虽然疫情没有那么严重,但谁也难保证猪场不会出现大问题。”据张惠文透露,为了更快、更直观地评价猪腹泻三联苗的使用效果,他们正在尝试用实验室手段对疫苗进行综合评价。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郭立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