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治疗现状与趋势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胃癌,淋巴,并发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0 10:00
摘要:早期胃癌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指肿瘤仅浸润粘膜及下层,其中浸润深度是判定早期胃癌的重要指标。临床中有关早期胃癌的治疗包括化疗、基因治疗、腹腔镜治疗等多种方法。本文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入手,对早期胃癌治疗的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早期胃癌治疗疗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期胃癌 治疗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01-0077-0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们通过对早期胃癌的深入研究,对早期胃癌发生现象、微转移、转移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提高早期胃癌临床治疗疗效,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日本及欧美相关专家研究证实,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仅在7.8%~15.8%[1,2]。对早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五年生存率高于90%,其中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生存率在80%,而无转移的生存率在94%以上,由此可见判定早期胃癌预后效果的主要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另外,当癌组织浸润粘膜层时,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而一旦浸润胃粘膜下层,淋巴结转移会大大提高。Kurihara等[3]人将粘膜下层划分为SM1、SM2、SM3三层,其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升高,并且当直径不足2cm时SM1淋巴结未发生转移。Park研究发现,随着早期胃癌组织浸润粘膜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另据Gotoda等[4]研究发现,分化良好、且粘膜无溃疡出现的内癌患者,不管肿瘤大小均未发生转移。
二、早期胃癌的治疗现状
本文主要探讨经内镜切除术、经腹镜根治术以及保留胃功能根治性手术三种方法的治疗现状及趋势,以指导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
1.经内镜切除术
经内镜切除术指将胃黏膜以及下层切除,因此,对于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治疗比较有效,甚至可以根治。但如果淋巴结发生了转移则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经内镜切除术由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剥离术之分。自1984年经内镜切除术应用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内镜切除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种治疗方法涉及注射、预切开、黏膜剥离等环节。治疗时经由黏膜注射形成假的息肉,实现大块黏膜的切除。目前,经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主要适合直径不足10mm平坦无溃疡凹陷型黏膜内癌或直径不足20mm隆起肠型黏膜内癌。治疗禁忌症为Ⅲ、Ⅱc型凹陷病变、病变直径超过2cm。另外,治疗时一旦发现癌组织浸润血管、淋巴管、黏膜下层,以及未完全切除处于低分化型的腺癌等现象时,还应进行补救手术。如未安全切除高分化型腺癌未影响到黏膜下层,仍可使用内镜切除术进行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更完整、更大面积的将组织切除,主要适用于以下表现的治疗:肿瘤直径未超过30mm浸润黏膜下层癌及黏膜内癌、未发生溃疡不管肿瘤直径大小的黏膜内癌、未浸润血管及淋巴结、分化较好的腺癌等。该种手术对医生的水平要求较高,尤其需要拥有多年的内镜操作经验。治疗时穿孔、出血等是常见并发症。
2.经腹腔镜根治手术
经腹腔镜根治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尤其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应用到腹腔镜的手术类型包括腹腔镜胃癌、胃楔形、胃腔内黏膜切除术。其中胃楔形、胃腔内黏膜切除术主要用于局部病灶的切除,而且并不对胃周淋巴结进行清扫处理,因此术后可能残留肿瘤,后期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应用范围并不广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仅可完整切除病灶,而且还清扫一定范围内的淋巴结,广泛应用在早期胃癌根治性治疗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又被细分为D2、D1、D1+α、D1+β根治术。日本规约对不同手术类型使用症状进行了区分,其中D2适用于治疗淋巴结第一站转移及直径超过2cm的胃癌;D1+α适合胃黏膜癌的治疗;D1+β适合胃粘膜下癌直接超过1.5cm,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直径不足2cm,淋巴结仅发生第一站转移的治疗上。临床治疗时只有按照上述规则清扫淋巴结时,才能实现根治的目标。
经腹腔镜根治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尽管手术时间相差不多,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机率较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长远疗效两者治疗方法相当。
3.保留胃功能的根治性手术
因早期胃癌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因此,临床治疗时除采用微创手术外,还应最大程度上保存胃的原有功能,以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因此受较大影响。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是较为典型的保留胃功能早期胃癌根治术,其不会对胃幽门括约肌造成伤害,且具有延长残胃食物排空时间、降低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机率等优点。与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相比,两者的长期疗效相当,不过其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主要应用在胃体中部的早期胃癌治疗中,将远端三分之二的胃切除,保留与幽门环相距2cm的部分胃窦。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认真观察,将幽门支及迷走神经的肝支保留下来。Urushihara等[5]人经研究发现与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术相比,该种手术方式胃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而且胆结石、倾倒综合征等发生率较低。
三、总结
早期胃癌治疗时应对淋巴结转移、肿瘤局部病变、胃癌分期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充分考虑患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文中介绍的早期胃癌治疗方式中,采用内镜与腹腔镜的治疗方式,不仅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早期胃癌治疗上,不仅要求奖癌组织切除干净,而且尽可能减少给患者造成较大伤害,保证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孙秀娣,牧人,周有尚.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4,(01):4-9.
[2]陈俊青.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十三版重要修改内容简介[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03):1-9.
[3]袁兴华,崔修铮,郑朝旭.T1期和T2期胃癌的外科治疗(兼评早期胃癌的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1999,(05):379-382.
[4]姜岩.T1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学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05):321-322.
[5]何建华,章顺南.42例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02):131-132.
田国祥
